2022-03-02 10:30:09
2月制造业PMI为50 2%,前值50 1%。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 6%,前值51 1%。2月经济指标出现新变化,社融、新订单、基建等先行指标边际改善,稳增长效果初现,但房地产、小微企业、就业等仍严峻,表明经济基础不牢、仍需政策发力。
钟正生经济分析 / 2022-03-02 10:22:07
2022年2月中国统计局制造业PMI回升0 1至50 2,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0 5至51 6,综合PMI产出指数上升0 2至51 2。
国新办 / 2022-02-28 14:29:00
2月28日 国新办举行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发布会,请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工业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企稳回升的态势,总体运行平稳。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增长各项政策举措贯彻落实,提振工业经济取得阶段性成效。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情况: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02-28 13:34:25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全球疫情走势仍存很大变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的情况下,目标怎么定、经济如何稳无疑是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经济日报 / 2022-02-28 11:19:14
“靠前发力”成为当前实施宏观政策的突出特点,各项措施正落地显效,有力稳预期、提信心。下一步,各项政策的发力需要继续把握好“时度效”,以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人民日报 / 2022-02-25 14:44:17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们党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进一步积累的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这为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法治思维、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综合施策,在统筹兼顾中突出发展重点,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宏观经济治理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人民日报 / 2022-02-23 09:45:50
“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当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出台政策,早落地见效。”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 / 2022-02-21 21:59:19
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
经济日报 / 2022-02-20 14:25:52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42 2万辆和253 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6 7%和9 2%,同比分别增长1 4%和0 9%,汽车产销量呈现稳步小幅增长。
经济日报 / 2022-02-20 12:22:44
日前,某大型房地产企业内部讲话流出,在市场上引发了关于“房地产去金融化”的讨论。有声音认为,接下来行业金融支持将大幅降低,这是对“房地产去金融化”的一种误读。
经济日报 / 2022-02-18 17:42:28
当前,房地产融资的市场预期正在稳步改善。初步统计显示,2022年1月房地产贷款新增约6000亿元,较去年四季度月均水平多增约300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多增约20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多增约1000亿元。除了间接融资,房地产企业的直接融资也获得了改善,多家房企已经或准备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
经济日报 / 2022-02-16 15:07:28
在上月调降利率后,2月“麻辣粉”如何操作备受市场关注。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2月18日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 85%和2 10%,均与上月持平。
新华网 / 2022-02-16 09:58:3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2021年全国两会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汇报,要求汇聚众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确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措施。
中国金融 / 2022-02-09 14:40:25
当前,全球经济对疫情的适应能力已显著增强,经济走势将逐渐趋于正常化。预计2022年主要国家居民与企业部门需求维持强劲,经济正常化将进一步推进。一方面,2022年全球已获监管批准的疫苗产能将达到231亿剂,接近2021年的3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全球疫苗接种率和抗疫效果。
中国金融新闻网 / 2022-02-06 14:48:23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0万亿元,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他指出,针对经济下行压力,要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