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 2021-12-10 18:36:03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以我为主”,是贯穿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取向,既要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也要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还要精准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
国是直通车 / 2021-12-10 11:02:17
2021年,中国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2022年即将到来之际,多家机构也对明年中国经济走势给出预测。
平安首经团队 / 2021-12-09 23:22:39
2022年是新冠疫情冲击平复后,中国经济归于常态化的第一年,对于“十四五”开局更具方向性意义。海外经济则仍处于从疫情走向复苏的关键阶段,其开放经济的节奏、经济复苏的节奏、政策正常化的节奏,均可能显著提速。这将使海外对中国的外溢效应产生新变化,突出表现为在疫情防控上出现“开放差”,在经济增长上出现反向“增速差”,在货币政策上呈现“松紧差”
中国新闻网 / 2021-12-09 23:12:17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中国经济怎么干进行了定调,其中有一些新提法,释放重要信号,值得关注。
中国新闻网 / 2021-12-07 23:59:45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中国经济怎么干进行了定调,其中有一些新提法,释放重要信号,值得关注。明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总基调很重要。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新华社 / 2021-12-07 23:38:50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1-12-07 23:36:47
12月7日,德勤发布最新一期《聚焦亚洲》系列报告。德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许思涛在报告发布会上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预计明年新冠疫情产生的影响将逐渐消失,疫情将不是多数国家的最大制约项。
第一财经 / 2021-12-05 22:03:20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3日表示,四季度GDP增速可能会在4%以下,明年争取能有5%以上的增速。刘世锦强调,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建议采取“长规划、硬措施、软着陆”的方法来解决。
新华社 / 2021-12-05 21:58:20
“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持定力、精准发力,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彰显应对复杂局面的经济治理能力。
新浪财经 / 2021-12-03 15:53:02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市场主体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克服了许多困难。所以,我国经济总体上持续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 8%,两年平均是5 2%。在国际疫情蔓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以及国内疫情多点
2021-12-03 10:56:21
11月有两个好的现象:一是高频数据显示工业初级产品价格回落,结构性通胀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二是保供稳价力度加大,限电限产措施趋松,生产端有所恢复。但经济运行仍然存在压力,终端需求偏弱,疫情点状散发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有所抬头。
第一财经 作者:钟正生 / 2021-12-02 11:56:4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近两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用“一枝独秀”来形容。2020年,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近乎停摆,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全球经济仍在与疫情赛跑,中国经济在继续对抗疫情、快速推进绿色转型,以及平稳应对全球能源紧缺中,再次“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招商宏观团队 / 2021-11-29 10:58:43
2021Q4社融增长幅度仍然有限。2021年1至10月,全国共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 48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 47万亿元,专项债券4 02万亿元。展望下一阶段,11月和12月剩下5841亿元专项债发行额度,按照目前各地发行计划,11月计划发行4900亿元,12月计划发行900亿元,今年专项债限额34676亿元年内发完应该没有问题。
南方都市报 / 2021-11-29 10:54:08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11月27日在《财经》年会发言中对2022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预测,他表示,预计2022年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积极,全年的经济增长是“前低后高”。
CMF / 2021-11-28 10:15:43
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复苏的进程十分复杂,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的力量既有外生因素也有内生因素,既有短期波动和周期调整,也有中长期结构性因素的冲击,更有政策协调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