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 2023-05-15 10:06:44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年,是从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到正常生活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上台的第一年。新一届政府对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会有怎样的政策措施,比如民营经济的态度如何?房地产会不会有新政?对平台经济的管控会不会调整?新设立的政府机构如何运作?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05-12 10:09:59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从全国两会、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的会议,到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都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财经网 / 2023-05-06 16:29:46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会上指出,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是光明的,只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市场红利、人才创新和资本市场红利,以及开放红利,中国经济增速将能够保持在5%以上。
2023-04-27 16:33:57
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其中,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既有挑战和冲击,也有赢得改革红利的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23-04-24 11:01:07
近日,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大连市金融发展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大连国际金融与发展论坛(2023)”在大连召开。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发表了题为“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着力点”的演讲。
北京日报 / 2023-04-24 10:49:59
近年来,无论是财政政策中的减税降费,还是货币政策中的结构性工具,都是围绕企业做文章,基本思路是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活力如何?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前景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焦点问题,即企业成本。
网易财经智库 / 2023-04-19 15:08:16
国家统计局4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 7%,环比下降0 3%,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 3%。2023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 5%,环比持平,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 6%。
2023-04-18 16:58:2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 2023-04-12 18:37:46
从过去的“长期停滞”到目前的滞胀,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阶段。这种阶段转换必定会导致各种实体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再配置,历史证明,这种配置的转换很可能导致金融动荡和金融风险,出现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高杠杆、高风险、高通胀、高债务等现象的并行。
2023-04-10 15:14:53
近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比较》第124辑发表《楼继伟 | 新时代中国财政体系改革和未来展望》。文章中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间,公共财政体制按照《决定》要求,巩固和发展前期改革的成果,并进行了广泛的渐进式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财政制度。
人民日报 / 2023-04-10 10:12:05
当前,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的全球倡议与行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发展。从历史经验看,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推动国际格局大调整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把握由此产生的战略机遇,就能脱颖而出;反之,则可能落伍。
2023-04-08 21:24:16
在经济基本面稳步复苏的背后,无论是真金白银加持,还是政策力度加码,宏观政策的积极信号也接连释放,梁中华认为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经济日报 / 2023-04-08 21:21:43
高质量发展,是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在发展基础上实现高质量,这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当前在创新方面具备三个优势。
经济日报 / 2023-04-06 18:14:49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对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04-04 17:59:42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多项指标反弹回升,经济基本面明显转暖。与此同时,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并呈现新的结构性特征。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就可能增大产能过剩和通缩压力。今年前两个月CPI和PPI明显走低,反映了这方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