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2022-08-10 14:55:16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围绕“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主题,赴江苏开展重点考察调研。
学习时报 / 2022-08-10 14:26:50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线图、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由此可见,制度创新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新京报 / 2022-08-05 17:00:16
8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主席杜祥琬在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发表了题为《能源的故事和双碳目标》的演讲。
经济日报 / 2022-08-05 14:29:47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消费占比不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显著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约52 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 0%,较2015年下降8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25 5%,较2015年提升7 6个百分点。
经济日报 / 2022-08-05 14:19:35
2019年以来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呈现性能快速提高、经济性持续提升、应用规模加速扩张态势,尤其是近一年来国际煤油气等化石能源价格高企,再加上俄乌冲突影响,形成新能源加快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趋势。
经济日报 / 2022-08-05 14:14:28
我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有哪些意义?面临哪些挑战?林伯强表示:相对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通过规模化效应有效降低土地、基建、运维等成本,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效率,充分发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的风电光伏资源潜力,有利于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经济日报 / 2022-08-05 14:10:38
我国能源需求总量有望达到并稳定在60亿吨标准煤左右,较当前需求还要增长20%;用能品质还将不断提升,电气化率有望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清洁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能源利用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此后稳中有降。
经济日报 / 2022-08-05 14:08:03
今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助力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本期邀请相关专家围绕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进行研讨。
中国环境 / 2022-08-05 13:50:12
据了解,国资委社会责任局近日向各家中央企业征求《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意见。结合征求意见情况,国资委将对《指南》进一步修改完善,按程序印发实施,组织各中央企业于2022年底前完成自身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
光明网 / 2022-08-04 22:42:12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认为,绿色低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减污降碳为导向,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光明网 / 2022-08-04 15:17:3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经济日报 / 2022-08-04 14:24:35
近日,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公司债等多个绿债品种将同步使用该《原则》。这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向实现“国内统一、国际趋同”目标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2022-08-04 11:59:20
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
中国环境报 / 2022-08-02 14:40:14
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支撑了15%的耕地,养活了全国12 4%的人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
经济日报 / 2022-08-01 18:33:05
近几年,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问题,需要依靠储能技术来进行调节,发展储能成为各国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