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16:58:31
2022年,受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通胀升温,美联储多次大幅加息,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转弱,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面临多重压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经济总体平稳运行。
2023-02-03 11:48:5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其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性转变期;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深刻变革期;三是实现2035年总体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十四五”达成目标和“十五五”开启实施的交汇期;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五是承受经济下行压力空前的冲击期。
2023-02-02 16:41:44
利用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概括当前经济运行的若干特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生产角度、需求角度、收入角度、消费角度。
2023-02-02 16:36:56
2022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02-01 11:21:10
1月14日,围绕“踔厉奋发 共赢未来”主题,2023年中宏观察家迎春座谈会圆满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01-16 12:39:23
“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民营经济是重要抓手,民营企业舞台广阔。”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周汉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民营企业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时报 / 2023-01-10 15:35:31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多方面稳经济举措,我国经济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发展质量也有所提升。我结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就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与政策问题,
经济日报 / 2023-01-10 14:09:32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有动力。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北京日报 / 2023-01-09 11:03: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022-12-30 11:48:30
在多方看衰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情况下,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宁吉喆25日表示,随着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将减缓全球经济衰退程度。
睿见Economy / 2022-12-29 16:13:10
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ACCEPT)主办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于12月28日举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出席并演讲。贾康谈到,最近官方的一系列措施都在指向要使经济景气提升,企业要振作起来,市场的信心要提升,把预期转弱转为向好。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的权衡关系,扛过疫情压力以后,极大概率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人民日报 / 2022-12-29 16: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完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这为我们指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改革举措和政策取向。
证券日报 / 2022-12-28 17:20:45
2022年12月23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年会的主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会议邀请了众多专家对近期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解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认为:中国经济有望重回潜在增长水平。
中国经济时报 / 2022-12-28 17:06:45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年度论坛“重启中国经济”论坛上表示,在目前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应从扩大内需战略入手。
2022-12-26 17:48:44
黄奇帆还预测了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三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