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 2022-12-28 17:18:36
央行公众号27日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23 5%,比上季下降3 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3 7个百分点。其中,53 7%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45 5%认为“正常”,0 8%认为“偏热”。
人民日报 / 2022-12-28 17:16:47
攻克“零配重”巨型转轮技术,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走过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全过程,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用户;迈入市场驱动为主的快速发展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回首过去一年,我国产业发展捷报频传、步履坚实。
中国新闻网 / 2022-12-28 17:09:34
为解决通胀难题,在2022年不断收紧货币政策的全球各大经济体,掀起了近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强的一股“加息潮”。在年内加息7次、累计上调425个基点的美联储引领下,欧洲央行以及英国、冰岛、挪威、加拿大、韩国、菲律宾、巴林、新西兰、匈牙利、波兰、墨西哥、秘鲁、阿根廷、南非等经济体的央行都参与到加息“大军”之中。
2022-12-28 17:04:45
伯南克在文中解释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从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它未来会如何演变。而理解美联储的目标以及它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使用的工具和策略,对于理解当代世界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2022-12-28 16:51:06
2022年全球经济的关键词是通胀,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世纪性的大通胀,这一年的通胀在历史上只有1972~1982年间的通胀可比。伴随通胀而来的就是货币政策的调整,美联储在短期内的加息幅度创历史记录,欧元区同样大幅加息。
光明日报 / 2022-12-28 14:53:52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2022年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可能最合适的是“全球通胀”。乌克兰危机、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等世界秩序中的动荡因素对全球通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国经济都被全球通胀所扰动,许多主要经济体也都在探索如何治理通胀,而通胀和各国对通胀的应对又引发了新的世界经济动荡。
经济日报 / 2022-12-28 14:23:10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这为从供需两侧发力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022-12-28 14:18: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近期,各地推出一系列举措,提升面向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政务服务效能,着力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
经济日报 / 2022-12-28 14:16:22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服务新市民政策,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但也要看到新市民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要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精准性和满意度,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更好解决新市民在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经济日报 / 2022-12-28 14:15:17
2022年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年房地产市场延续了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态势,近几个月来出现加速下滑,成为影响经济运行中一个重大风险因素。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2022-12-28 14:07:44
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关于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的公告,经最终核实,2021年,我国GDP现价总量为114923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556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 4%,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 3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网 / 2022-12-28 11:54:58
明年中国经济怎么样?行至年底,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出了最新一轮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展望预测,涉及增长速度、股市表现、人民币汇率走势等各类关键话题。
2022-12-28 11:49:40
丁爽、汪涛、陆挺等三位外资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则倾向于短期内美元有继续走强可能,明年上半年人民币继续震荡,下半年随着经济回稳,可能会重新进入升值通道。
2022-12-28 11:48:18
麦肯锡公司8日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的消费势头有望于2023年开始复苏。麦肯锡在题为《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中论述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消费者行为五大新趋势,这为中国消费势头的复苏提供了支撑。
2022-12-28 11:45:47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这次会议涉及的内容可以说远不止2023年,也远不止经济工作。会议依然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稳定、发展、安全的关系,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性,强调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