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10-02 21:39:19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十三五”时期,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总体形成,产业和人口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规律和长期趋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产业升级、创新策源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10-02 21:03:36
明确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性转折点,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的积极贡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切实举措。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10-02 21:00:20
碳达峰是未来十年我国的顶层战略导向之一,将对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结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产业链以及配套金融投资等各方面产生系统性、革命性的影响。《纲要》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中国纪检监察报 / 2021-09-24 23:49:0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3 10:43:34
近年来,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我国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2020年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的培育数量进一步扩大。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3 10:15:00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浙江省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2 15:24:06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仍有很大空间。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着力点,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长期向好。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2 10:07:43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既是气候变化成为主流科学界的共识,更是大国担当的庄严承诺。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20 23:31:49
今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高频热词,“双碳”目标下,各行各业都会迎来新机遇,其中新能源领域将会迎来重大利好,包括风电、光伏、地热、潮汐,甚至核电等或将借此打开更广阔空间。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07 17:14:24
当前,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养老产业发展不强、养老服务科技支撑不够、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不强、适老宜居环境建设不足等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破解,更好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以银色产业发展,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04 22:49:08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面临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科技创新依然不强等关键问题,与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04 21:26:47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转型变革和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2026—2035年是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期、攻关期,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加速期,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不断强化推动新时代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01 18:2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原则、标准、监管、目标等各方面的重要讲话,已经指明了未来五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方向。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9-01 15:03:16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作出部署,可以看作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经济形势报告网 / 2021-08-30 10:34:23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七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用一篇四章的丰富内容专题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