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 / 2020-03-23 12:54:32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干扰破坏。随着近期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中国社会经济运行正逐步恢复正常。
经济参考报 / 2020-03-23 12:54:04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中国各行业供应链的运转。随着复工复产率不断提升,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供应链企业将更注重大数据、可视化转型,提升柔性应对能力。
经济参考报 / 2020-03-23 12:53:33
中国的零配件已发货,保证及时供应印度新孟买地铁一号线机车装配。因配件库存告急而神色沮丧的印度工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笑容,为中国产业链的强劲韧性伸出大拇指。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42:24
在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运行态势骤然改变。2月中旬以来,在疫情肆虐和油价暴跌的双量冲击之下,美国股市急速下跌,两周内出现了四次熔断,为历史所罕见。美股在约一个月的时间内暴跌约30%,标志着市场已经转入熊市。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41:05
这是一个面向未来同时又需审慎思考的大问题。在一大批国家疫情进一步蔓延时,目前还很难有效评估疫情对世界经济整体的长期影响以及未来格局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会是显著而深刻的。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39:06
近八年来首次出现1至2月累计贸易逆差,表明国内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疫情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进行限制,加上疫情导致的停产停工,很多出口订单难以如期完成,所以出口大幅下跌在意料之中。另一方面,进口受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主要是进口受到的限制较小,前期中美协议带动进口节奏相对加快,医疗物资的进口需求上升。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36:31
近期,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了一轮降息,这固然对刺激经济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当前全球不少经济体的利率水平已很低,甚至有些国家还是负利率状态,因此边际效应已十分有限。未来全球经济能否复苏,更主要的因素是疫情持续时间的长短。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33:46
中国经济会经历一个V型反转。本次疫情叠加春节,第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明显下滑,1至2月份投资、工业和消费的数据已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应该看到,通常1至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二产业投资占全年的比重仅约在十二分之一左右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32:46
目前疫情已过了拐点,处在被控制状态的巩固阶段,各地复工复产也逐步回到了疫情暴发前的状态。这说明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还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具有的内生韧性和逆周期宏观政策发挥作用及其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支持和保障2020年中国经济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31:00
疫情的发展可能导致全球产业供应链遭受打击。日韩两个重要的制造业经济体,处在产业链中上游;两国制造业受挫,全球相关供给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个供应链都会受拖累;再加上“世界工厂”的中国经济也同样受影响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29:17
从总体上看,宏观政策要加大力度进行逆周期调节,确保实现“六稳”。中国经济无疑是有韧性的,但这种韧性并非是完全自发实现的,而需要通过制度功能来加以发挥。例如,应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27:09
“新基建”包含七大领域: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我认为,“新基建”是必要和应时之举。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24:28
当前推动复工复产应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又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疫情分布特点、区域需求重点、不同产业特质,科学平衡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关系,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精准有序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22:54
疫情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首先是要保障实体经济有充足的流动性,企业不会因为疫情的影响“心肌梗塞”而亡。这方面主要还是要靠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而且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重要生产和医疗物资相关的企业增发贷款,现在已有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有所作为。
国际金融报 连平 / 2020-03-23 11:20:25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从10%左右持续回落至6%左右的水平。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扩大等因素推动和支撑下,中国经济的绝对波动幅度将趋于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