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1 18:19:50
基于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规划布局,新疆富蕴农商银行紧跟地委县委稳粮、兴畜、强旅游重大战略部署,多向发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走符合县域经济特色的差异化经营道路。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5-21 18:16:11
本期论坛主题聚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多管齐下推动复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经济日报 / 2021-05-21 18:05:54
河南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活动与建立党组织最早的省份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河南这片镌刻着红色印记的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把高质量发展作为1亿河南人民最根本的福祉,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
2021-05-21 17:34:41
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达279 2万户,同比增长86%,比2019年同期增长34 9%,两年平均增长16 1%。涉税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政策发挥了哪些作用?
光明日报 / 2021-05-21 12:06:29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飞跃,最重要的是把创新作为基本国策,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
经济日报 / 2021-05-20 09:50:4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宁夏调研。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宁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最大背景,把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战略任务,立足区位特点、发展条件等实际,科学谋划融入新发展格局
经济日报 作者:亢舒 / 2021-05-20 09:20:53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我国总人口数增长速度延续放缓势头。有人据此认为,人口增速放缓,就不需要那么多房子了,房地产市场将走向衰退。果真如此吗?
国家统计局 / 2021-05-19 16:01:23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并逐季加快,保障了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作者:赵建 / 2021-05-19 15:33:39
最近,财政部等中央部门集中讨论房地产税的问题,“房地产税即将征收”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那么房地产税为何这么重要,会不会很快征收,什么时候征收,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人民日报 / 2021-05-19 11:10:0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科技创新提出重大需求,迫切需要解决方案。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路径,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更好发挥院士作为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
经济日报 / 2021-05-19 10:55:4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循环的变革调整是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动因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特别是中国发展迅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极大改变着全球消费和生产布局,这是国际循环变革调整的重要原因。
经济日报 / 2021-05-19 10:54:08
今年一季度,全球债务规模出现了10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但较疫情前水平依旧保持快速增长。同时,全球债务规模体量巨大、偿债能力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债务风险尤其值得关注。
经济日报 / 2021-05-19 10:49:42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代表,汽车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如何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巩固壮大根基,推动我国汽车业跃上高质量跑道?针对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人民日报 / 2021-05-19 10:38:0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 7%,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下降0 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5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兴动能培育壮大,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发展态势。
金融与发展 / 2021-05-18 23:42:35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吉塔·高品纳斯就新冠疫情下分化的经济复苏撰文。她认为,新冠疫情不仅造成了短期的经济损失,还留下了潜在的长期创伤,这可能进一步加剧分化趋势。要摆脱新冠疫情并尽可能降低其长期创伤效应,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