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
《求是》2025/05 / 2025-03-03 13:50:20
深度挖掘扩大内需的结构性潜力
三、深度挖掘扩大内需的结构性潜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内需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明确要求,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内需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着力释放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提振消费,推进消费提质升级。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入手,坚持分类施策,实施提振消费行动。一是大力促进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稳住消费、提振消费的关键是促进高质量就业,多渠道增加人民群众收入。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稳岗力度,促进青年人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对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和社会保障等存在“后顾之忧”,是当前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的重要因素。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促消费与惠民生结合起来,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出台生育支持政策,切实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三是增加消费供给,大力发展服务消费。要进一步优化汽车、房地产等消费政策,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提升传统消费。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和趋势,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把握以数字、绿色、健康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发展机遇,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发展新个体经济,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优化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聚焦“补短板、增后劲”,充分激发民间投资动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一是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围绕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地方专项债等建设资金,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完善交通、能源等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布局5G、算力、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资,持续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创业投资发展,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一批增长新引擎。加强现代粮食和农资仓储物流设施、战略性资源储备基地等建设。我国民生领域蕴含很大的投资潜力,要着力促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服务领域投资增长,实施好大规模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二是大力促进社会投资增长。促进社会投资关键是企业投资要有利润回报、资本要能保值增值,这是资本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要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实施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稳定企业投资预期,增强发展的信心。三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既可以扩大投资,也能提振消费。要围绕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低碳城市,加强城镇老旧小区和城市危旧房改造,促进城镇化品质提升。
完善扩大内需体制机制,增强内需发展动力。针对制约扩大内需的卡点堵点,加快推出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一是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把“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更好结合起来,健全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增速快于财政支出整体增速的机制,加强民生领域投资,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围绕“提低、扩中”,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充分挖掘第三次分配对分配格局的补充调节作用。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民生发展等投资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等投资不同,对投融资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要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优化融资结构,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作者:王昌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来源:《求是》2025/05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
热点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