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王昌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 详情

王昌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

《求是》2025/05 / 2025-03-03 13:50:20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复杂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一、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经济发展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决定着需求的对象、方式、结构和水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又反过来引导供给,为供给提供动力,一切经济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需求,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只有各环节顺畅衔接、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循环畅通运转。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扩大内需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的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比2023年回落3.7个百分点,增速大幅低于疫情前8%以上的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44.5%,较之2023年有所减弱。与此同时,尽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2%,但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0.1%,连续两年下降,出现投资增速放缓、企业投资意愿偏弱等现象。内需不足导致一些领域和行业出现供求失衡、“内卷式竞争”以及物价低位运行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居民就业和政府税收增长,造成国内大循环动力不足、循环不畅,制约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看,由于房地产供求关系、人口总量和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住房消费、房地产投资以及孕产等相关业态增长趋缓。这是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发展过程,也是我们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从政策因素看,支持教育、医疗、养老等消费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一些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导致支撑消费升级的新供给不足。从体制因素看,我国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合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不同所有制、行业和群体的就业人员之间还存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再分配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不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第三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有限,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足。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为40%左右,不仅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56%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也说明我国扩大内需有着巨大潜力。
 
  综合起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既有需求侧的,也有供给侧的。在需求侧,从消费看,部分人群有消费意愿但支付能力不强,部分人群有一定支付能力,但因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不足而使得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潜在消费需求难以有效释放;从投资看,投资积累率较高,但缺乏较好的投资项目,大量资金进不了实体经济领域。在供给侧,矛盾主要体现为缺少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和一些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不强。对此,必须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供给侧创新能力,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
 
  还要看到,扩大内需不仅是短期应对挑战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从世界经济史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的,特别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主要经济体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平均超过70%,其中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平均超过50%。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围绕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个别国家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动辄对别国威胁加征关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有效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使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