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于喆:认识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新机遇
人民日报 / 2025-02-06 11:05:4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具有创新的活跃性、技术的先进性、产业发展的引领性、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发展未来产业是各国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正成为各国抢占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
着眼大局构筑优势
培育壮大未来产业,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要树立未来眼光,将其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
一方面,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能够拓展生产技术可能性边界、改变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要素驱动、产业增长、产业结构、产业创新、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安全等方面发生引领性变化,并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对锻造产业发展新增长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未来产业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能够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只有建立起有利于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形成“1+1>2”的创新集成效应,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沛动能。
发展未来产业是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未来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其发展壮大将深刻改变产业体系的底层技术逻辑、提升产业高级化程度,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不同于其他传统产业,未来产业具有战略重要性与成长不确定性特征,其发展是一个慢变量,但从长期来看,发展未来产业能够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经济面临需求不足等困难和挑战,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增长,厚植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认识规律把握方法
未来产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需坚持整体谋划、分类指导和开放包容,全面把握前沿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未来产业拓展广阔发展空间。
坚持整体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内容是多方面的,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需要综合考虑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确定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技术发展前沿领域,明确阶段目标、评价机制,实施全周期跟踪问效机制,使用零基预算加大投入力度以应对高成本、技术不成熟等发展初期问题,充分利用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政金融等各种政策工具有效汇聚社会资源,支持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形成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坚持分类指导。未来产业当前大多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潜力大、技术路径复杂多样等特征,不同领域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演化趋势各不相同,不同区域发展的切入点、发力点也各不相同。为此,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科学把握产业差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设计不同产业的投入重点环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精准施策,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不同行业在自主中谋求发展。
坚持开放包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创新成本和风险较高的特点,很多技术创新很难靠单打独斗取得突破,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产业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开放性,需要跨主体、跨领域、跨部门、跨国别协作。发展未来产业既要在自身投入方面突出独特优势,强化跨企业资源整合,高效利用各方参与者的资产和科技实力以加强整体力量,加快建设完整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又要拓展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积极探索长效机制
未来产业孵化具有较高不确定性,发展具有高成长性,技术具有多路线迭代性,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发展未来产业要做好顶层设计、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明晰“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政策精准性,构建起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明晰“投什么”。作为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焦点,世界主要大国正在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加速布局抢占新赛道。我国当前已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未来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领域,建立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预测、发现、评估和预警机制。同时,充分考虑技术应用的可负担性、技术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有效兼顾经济效益和安全需求、突出体现我国特色和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更好把握未来产业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瞄准重点发展的行业技术领域,优化配置科技、人力、财力、设施等各方力量资源,在若干重要领域远期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方向,赢得战略主动。
二是明晰“谁来投”。发展未来产业不仅需要部门间的协同联动,还需要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因此政府部门、大企业和大科学设施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要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更多市场投资主体、协调更多要素资源、汇聚更多专业力量,推动技术的孵化成熟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打造“资源统筹—协同联动—政策优化—市场扩张”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三是明晰“怎么投”。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引发技术范式、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竞争格局、组织结构等持续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在新技术和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其对生产方式的引领性、颠覆性变革尤其明显。对此,需要基于未来的市场规模、技术生命周期、技术复杂度、产品及技术渗透率等特征维度,通过战略统筹和政策协同,选择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科学设定未来产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以精准优质的高质量政策供给不断促进技术、市场与政策的紧密耦合,加大对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建设水平,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