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缪锦春:增强各类政策的协同效应 详情

缪锦春:增强各类政策的协同效应

中国经济时报 / 2024-12-29 14:27:58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高政策整体效能”等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已作出顶层设计。为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放缓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两次重要会议都强调各层级、各部门出台的经济政策要实现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以此提高经济治理能力的指向要求。“协同、协调、协作”已成为当下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实施和效果评估的关键和重点。
 
要增强各类政策的协同效应,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总体方针上,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台的各级各类政策应充分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政方针。应把积极推动经济运行回归到合理区间、扭转市场预期、提振内需和市场信心等作为共同目标。应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应更加系统、积极、前瞻,与改革协同发力,对冲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外部挑战,把民生及消费政策作为主要抓手,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推动楼市股市的稳定、居民收入增长,进一步提振预期,夯实内生动力。
 
第二,在政策切口上,各类政策制定要融合互动,避免悬置交叉和相互抵触,要形成加法效应。
 
一是推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在提升内需、地方政府化债等重点工作中,统筹好两类政策的总量匹配、结构平衡和节奏契合,提高二者在调控力度、时机等方面的协调程度,保持调控节奏和基调的一致性。货币政策有效配合好财政负债规模合理增长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有效实施,灵活适度,精准有度;财政政策通过合理的国债发行优化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效率,以及通过合理的地方债配额化解债务风险,灵活加力,提质增效。
 
二是推动各类宏观政策与具体产业政策协调。畅通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渠道,强化总量性指标与结构性指标的有机衔接、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的统筹,确保宏观经济政策适当向重点产业领域和企业群体倾斜,兼顾当下形势和区域实际,精准发力,提升广度和深度,有效刺激总量增长,并熨平经济波动。
 
 三是推动各类宏观经济政策与价格政策、就业政策协调。在就业工作成为当下更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的形势下,统筹考虑其给就业和价格总水平带来的变化,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号和就业目标的引导作用,根据就业和物价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统筹考虑宏观调控的重点和节奏,控制物价和扩大就业。
 
四是推动总体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协调。国家相关部门在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和差异性,有效激发地方的积极性,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等区域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也应强化对相关政策的正确理解和顺畅传导,提高执行落实能力,发挥牵头和龙头作用。以此,通过政策的加法效应增强各领域对经济发展的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并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确保“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以及为“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启动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在具体落地上,经济政策应与非经济性政策协同,落实、落小、落细。落实是避免政策悬置漂浮,落小落细则强调精准有效。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应兼顾非经济性政策的落实,非经济性政策的执行也应配合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一方面,应重视经济政策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政策的外溢效应。在统筹好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在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关注其对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不同影响;另一方面,应处理好其它政策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完善经济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把是否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在出台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进行综合性考量、统筹性评估,防止执行不协调导致政策效果偏离经济发展总体目标。
 
作者:缪锦春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