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红旗文稿》 / 2024-09-26 17:21:3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为推动构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特点
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借助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上,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利于更好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助于推动社会分工和协作有序开展,保持经济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治理目标体现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治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既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深厚物质基础。二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就业保障。三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市场供应,有力维护市场秩序,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依托,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际收支平衡。五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各产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是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健全分配制度,调整不同阶层、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机结合,极大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形成和建立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制。其中,需求管理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控,以实现二者之间量的平衡;供给管理注重运用就业、产业、区域、投资等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控,以实现二者之间结构的平衡,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有助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践证明,我国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效能,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国家发展规划与政策协同发力,为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提供有力手段。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国家发展规划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的主要措施,为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有效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奠定重要基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波及面广,影响大,二者相互配合、松紧搭配,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调控力度强。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手段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平衡调控力度强。国家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手段协同发力,为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成效提供重要保障。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