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刘建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 详情

刘建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

人民日报 / 2024-09-12 14:05:06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属等作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进一步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进一步筑牢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立场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首先,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同时,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内涵包括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
 
内涵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运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抓住了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但还没有涉及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生产环节拓展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更加全面。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也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际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化拓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体系更加完整。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随着实践发展,将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三者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逐步将后两者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系更加完整。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定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所有制结构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实现,对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所有制结构为前提和基础,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决定性影响。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重大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重大关系,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将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制度基础,也对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独特贡献。面向未来,在继续加强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的同时,也应加快构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话语体系,更好阐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及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作者:刘建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