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张红宇: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 详情

张红宇: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

2022-12-26 17:43:25
农业强国: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
张红宇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不仅展示了打造与我国大国地位相称农业强国的信心与决心,也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农业强国的全球共性
 
全球农业强国有共同特征,也有基于本国国情和农情表现的自身特点。从农业强国的一般表现来看,可以将全球农业强国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农业资源禀赋丰裕,人少地多,以机械装备替代劳动力,强调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表现的强势农业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典型的规模化农业强国;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相对稀缺,人多地少,以技术、资本替代土地,强调土地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表现的强势农业模式,荷兰、以色列、日本为典型的精细化农业强国。
 
其实,很容易观察,无论是以规模化表现的农业强国,抑或是以精细化表现的农业强国,撇开天赋资源的差异外,其强大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全球农业竞争力,无一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程度和制度设计安排能力高度相关,并表现出强国农业的共同特征。
 
1.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契合。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称得上农业强大的国家,全部产生于发达国家。这类国家要么经济总量在全球排位前列,要么人均GDP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区别在于农业资源禀赋丰裕,产生规模化农业强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业资源禀赋稀缺,产生精细化农业强国,如荷兰、丹麦、以色列、日本等,农业表现强弱与国家经济实力高度相关。
 
2.能满足国民所需重要农产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业具有多重功能,但生产农产品,满足国民所需是其最核心和最本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吃饭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农业最强国。因此,所谓农业强国,特别是规模化农业强国,农产品产出能力强是最重要特征,生产产品不仅能满足国民所需,还有强大的出口能力。而精细化农业强国,尽管农产品生产总量有限,甚至有的是农产品净进口国,但在特定农产品生产或农业科技方面引领全球方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3.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纵观全球农业强国,无论是规模化农业强国,抑或是精细化农业强国,依靠丰裕的农业资源或强大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或通过规模化生产产生规模效益,或通过精细化生产产生集约效益,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取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均等收益和社会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农业现代化在全球上百年的实践使世界各国充分意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永恒的主题。规模化农业强国倡导休耕轮作,精细化农业强国倡导乡村多元价值。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农业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维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强国引领着世界潮流。
 
5.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话语权。美国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贸易大国,荷兰农产品出口创汇常年保持在全球领先地位,以色列的农业节水技术,日本的高端农产品在全球都享有充分竞争力。此外,农业强国研发的尖端农业科技引领着全球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催生的跨国农业企业左右着农产品贸易格局。农业强国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充分的话语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业强国生成于发达国家,是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结果,是现代农业成功的标志。就此,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建设农业强国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基。
 
二、农业强国的国情根基
 
经过改革开放44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十分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从农业表现看,无论是现代化的进步程度,抑或是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产业产品类型丰富程度、重要农产品储备供给能力,包括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中国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球最重要农产品产出大国,中国的粮食、肉类、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21年中国生产了6.83亿吨粮食,8990万吨肉类以及6464万吨水产品,分别占全球总量25%、28%以及36%左右。此外,中国还生产了7.7亿吨蔬菜,2.99亿吨水果,分别占全球生产总量的50%以及1/3以上。中国人均重要农产品占有量更是大大超过全球人均占有水平,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农产品产出第一大国。
 
然而,作为成长型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农产品需求旺盛,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越生产增长速度,供需紧平衡越来越呈常态化表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持续扮演着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形象。202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达3042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354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国。由此决定了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任务艰巨。
 
因此,基于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经营方式、政策组合和发展要求,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既要遵循全球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农情,走有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之路。
 
1.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气候、物种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土地、水资源分布不均,多元性成为我国农业最显著特征。有的区域重在规模化生产,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的区域重在集约化经营,要求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有的区域适宜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有的区域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显然,区别于全球农业强国规模化与精细化模式,中国建设农业强国,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农情,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应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大国小农经营方式普遍。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是我国农业大国底色。尽管这些年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壮大,小农户也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分化,但普通农户数量仍达2.6亿,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5%以上,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用历史观和发展观看待小农问题,在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帮助、提高、发展、富裕小农,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全球提供小农户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3.农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地域广褒,区域发展很不均衡,不仅体现在城乡不均衡,也体现在不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均衡。基于不同的农业资源禀赋,特别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阶段差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相一致,要求不一,阶段不一,实现目标不一,发展不均衡特征明显。要求加大对后发展地区要素投入力度,释放多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超越式发展,达到均衡增长的要求。
 
4.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失调。相对于中国工业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生产方式、从业者素养以及生产效率与非农产业都差异明显。“四化”同步发展,最大的不协调仍是工农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最大的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021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之比仍为1:4.3:3.5。显然,考虑到农业强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与非农生产效率大体均衡的要求,在中国实现农业强国目标难度远远大于工业强国与服务业强国目标。
 
5.全球农业竞争力不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产出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之一。但除了在蔬菜、茶叶等部分园艺性产品和养殖性水产品出口方面上有一定竞争力,在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的贸易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净进口状态。此外,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价格谈判、贸易摩擦处理和规则制定方面都缺失话语权,没有竞争力,远未表现出与全球认同的中国大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大国农业地位。
 
三、建设农业强国有基本要求
 
总之,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既遵循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情农情,确定目标,找准定位,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一条多元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
 
1.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任务。为此,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棉、油、糖、肉、菜、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先序。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牢牢把握解决吃饭问题主动权。同时,突出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既保“粮袋子”产品安全,又保“菜篮子”产品安全。
 
2.促进农业从业者收入增长。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平均利润率水平以上收入的农业,很难被认为是强国农业。换言之,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在维护小农户根本权益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农业从业者在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努力使农业从业者获得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生产积极性,让农业成为有尊严的职业选择。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国农业要充分体现农业多元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布局。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出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富县、富民、富区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补上短板。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救助水平,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聚焦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继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面源污染,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面貌。
 
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就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什么时候轻视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耕一定要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提升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产出大国、最大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多元的比较优势,在园艺性产业和蔬菜、茶叶、养殖性水产品产品方面扩大出口优势,并引领中国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乃至资本密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在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数量大,对资源性农产品全球贸易格局中有深刻影响的现实,提升中国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话语权。坚持“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等农业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粮商和大农产品贸易商,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凸现大国地位。
 
四、农业强国建设的努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把握基本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瞄准“十五五”、2035年和2050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有所作为,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1.强化思想认识。农业强国建设要服从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将强国农业建设目标与保生存、保安全、保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在制定不同时期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把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与工业强国、服务业强国、科技强国等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设定不同阶段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统筹布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供应的重大任务。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与弱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逐步将转型中的农业建设成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国农业。
 
2.定位目标要求。农业强国有多重衡量指标,核心指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多元需求。要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观,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使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努力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取社会平均收益。秉承绿色理念,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要不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储备能力和供给能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3.把握基本原则。建设农业强国要有基本遵循:一是循序渐进,功成不必在我,不搞齐步走;二是坚持因地治宜,多种模式,不搞一刀切;三是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协调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四是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行为引导密切结合,形成合力,实现共享共赢,协调发展的局面;五是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4.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从业者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世贸组织规则范围内,增加对农业投入,通过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政策组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框架,最大程度优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外部环境。
 
5.塑造典型样板。建设农业强国,是典型的国家行动。但基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步程度,应鼓励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江苏、 浙江、广东、四川等经济大省或农业大省率先发展,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先行一步,探索成功经验,树立样版,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建设步伐。
 
(作者:张红宇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