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支持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12-02 13:59:00
为什么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和经济本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相依存的,为什么需要有一方支持另一方?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特别在全球化的运行下,两者是越走越远,于是就出现了虚拟经济的发展,即脱实向虚,然后使实体经济因得不到金融支持出现更多问题。
人们在重新思考如何使金融来支持实体经济。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随后我们再来讨论,在政策安排下,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样的支持。
首先,
来讨论一下金融跟实体经济为什么出现分离?现代经济是工业化经济,工业化就是大规模的生产,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一定会出现一个问题,就生产的扩张远远快于市场的扩张。换言之,市场的扩张是赶不上生产的扩张,于是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这是经济危机或者说生产过程就有的自然现象,但这个现象反复发作、越来越大,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对经济社会重大的伤害。
在现代经济中间,特别像企业都是负债经营的,借助资本经营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当企业在借助资本经营的时候,会发现财务成本是很重要一个成本,利息是很大的一个支出。
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如果利息降低,企业就会提前借助资本或者扩大资本的介入,然后扩大投资,这就提升了总需求。反过来说,如果经济过热,利率提升的情况下,就会缩减介入,缩小投资经济就会避免过热。这些就构成了宏观调控的基本逻辑,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是一个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安排,在经济盛行期间是一个收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安排。
所以在一个市场经济上,通常是以利率的增减为标志来判断经济走势的,久而久之在这个过程中间,人们发现是经济危机的周期。经济一旦出现衰退,在这种政策调整下很快就恢复到常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负债率是在持续提高,杠杆在持续加大,在杠杆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杠杆就有可能出现伸缩。伸缩就是金融周期,但杠杆一旦是要快速收缩,就会变成金融危机。于是我们发现到90年代以后,金融危机就开始频发起来了,也就是说除了经济周期,还有金融周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首先是被全球化了,我们说经济全球化有三个标志,一个是经济增速更快;第二个是贸易增速比经济增速更快;第三个是金融的发展速度远快于贸易和经济发展速度。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金融发展越来越跟实体经济不相吻合了,比如说它会有一个自我的发展,自我满足、自我循环,这个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使人们突然意识到金融居然可以自我循环,而与实体经济无关。它一旦崩溃,对实体经济打击是如此之大。
其实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我们始终还没有走出它的阴影,人们说金融必须得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且这个服务还不是金融本身就能解决的,必须赋予金融政策,赋予监管政策,要叫金融回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轨道,这叫宏观的审慎监管。
过去我们说尽管金融是有监管的,但都是微观审慎的监管机构,监管到这个是机构会监管一些品种,但是很少提到宏观审慎。宏观审慎在2008年提出来的,换言之,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属于要服务于经济周期的反周期,它是逆周期调节。当经济在下行的时候,金融企业应该是扩大杠杆,支持经济不要进一步下行。反过来说,如果经济在盛行,金融叫趁这个机会再去杠杆,不仅仅是冷却经济,更重要经济金融要为下一轮的扩杠杆准备弹药,这叫宏观审慎监管,这叫逆周期调节。
逆周期条件在金融机构之间反应就是宏观管制,就是资本管制安排。经济好的时候它要增加资本充足率,在经济差的时候,他要消耗资本。
货币政策是管经济周期的,这个是大家讲的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直接扩张来反衰退,然后紧缩性的政策来管过热,这是叫货币政策。但是请大家注意还有一个宏观审慎管理,这个是用监管来做逆周期调节的。
中国人民银行是调节的主要安排者,换言之,中国成立有一系列新的体制安排。大家知道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人民银行,就是把宏观审慎管理纳入到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中间,把监管纳入宏观经济政策中间。从那以后中国在金融方面对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是在逐步加大的,而且在全球是有目共睹的。
我想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大家看到的是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因为疫情冲击下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小微企业有多少是服务业,那么疫情一冲就对小微企业服务,生意就受到影响,而且它也很可能会垮掉。
按惯常的金融逻辑,这些企业因为小微企业资本不充足,然后风险又很高,所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融资贵,我们央行怎么做的呢?你会注意到在疫情期间,央行说要求各个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应联尽联、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应延尽延、应减尽减。特别是工具直达到小微企业。
银行在这样一个监管条件下,如果这样一个应延尽延,延期付款中间风险是由央行承担的,而不是由商业银行承担,商业银行有收益,但是这个风险是央行承担的,用监管作为政策工具来支持逆周期条件来支持小微企业,这是在一般正常的传统金融市场不多见的。
再比如在创业板上已经是有别于其他的一些安排,而且现在中国也开始讨论是不是没有利润就可以上市,对于高科技企业融资可以安排的一个新的举措。
我们说这都是把监管作为一个工具在使用,这叫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化工具化,意思是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用监管的手段迫使或者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
另外,
还有中国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正在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绿色发展。
大家还很关心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发展问题,大家知道今年中国经济可能是第一次不能完成计划指标,那么其中不能完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下行速度过大过快。我们知道房地产在中国投资中间占了1/4左右,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很重要一个支持力量。但是你可以看看今年以来,按国家统计局1-10月份的这样一个统计图看来,房地产的销售面积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几。
尤其住宅面积销售额更大一点25%,新开工面积下降了30%,建筑面积下降了40%,整个投资是比过去比前年的下降8%。在如此大的一个占整个投资25%的这样一个产业,在这么一个快速的下行,自然就脱离经济增长,那么人家自然就担心中国经济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得有一定的速度,速度如何维持?然后又想在高震轨道上来进行发展,要维持一定的速度,这是市场所关注的问题。那么需要有什么,核心一点就要有什么投资,有什么产业能对冲房地产的下行,而是作为一个支持速度,同时又是提高质量的一个发展。
其实我们注意到是有这样的产业正在形成之中,这就是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预示低碳经济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或者投资的风口。回想起来,你要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低碳是支持的,因为我们举例子来说,在40年前中国土地是不值钱的。
我们知道低碳经济是高质量的增长经济,而且从这意义上来说,相对芯片过热,中国的芯片技术是跟全球还是有代差的,中国始终在追赶状态,而就低碳技术来说,中国是全世界是没有差太多的,而且甚至处于一个领先状态,比如中国的光伏,中国的风电与中国的电池,这都是在全世界领先的行业。
我想提醒的是双碳战略是中国中长期发展框架。如果是在这个框架得到持续的发展,中国能顺利实现2050年的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因为我们的碳排放零排放是到2060年才能实现碳中和。
从利益上来说,其实我们说金融有能力也有基础,然后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迹象。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最快,中国是全球绿色债占第一的发行者。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逐步在商业化,逐步是一个碳资产赋予一个价格,它实际上就变成商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能支持更多投资,进入低碳经济,支持更多的企业来进行减排,然后这就变成中国经持续增长。
所以我们说前景是可期的,从利益上来说,尽管不说现在看到有暂时的困难,但只要有制度的安排,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其实中国金融因为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已经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那么它会发扬光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会更大,支持着经济行稳致远。
以上,谢谢。
问题一:
如何看待实体经济与监管红绿灯这个词汇?
曹远征:其实刚才我们最重要的是说实体经济不要虚拟化,这是代表监管和力度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刚刚两位都在聊房地产,但是我们知道房地产过去几年中间,发展的势头越来越不是实体经济,变成一个金融活动,正趁着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
从监管上来说,当然是要遏制房地产的泡沫化金融化,这就是大家知道的房住不炒,说房子是个实体,房子是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炒就是泡沫化和金融化。
以房地产领域为代表,就出现很多监管措施,大家说了三条红线,金融监管,那么现在我们知道经过监管以后,房产的金融化和泡沫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炒房的少了,那么房地产反而变成下行的一个态势,这时候稳住房地产的下行就变成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实际上是对于金融来说,监管用于指导实践活动,金融不能促使别的产业泡沫化,但种同时要产业得到好的发展。
其实在其他方面我们也看到,比如说在平台经济中间,所谓资本不能无序扩张,在教育领域根本不能够去扩张,但是与此同时这些领域又要得到一个好的发展,金融还必须给予支持。
跟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一个手段,就是供应链金融是在这链条上对它来进行金融的支持。
问题二:
现阶段我们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制造业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又要贯彻低碳的发展理念。对于大众来说,它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包括去寻找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请曹老师讲一讲办法。
曹远征:我们说发展中国家的减碳是有双重的一个转型,一个是产业的转型,就是高耗能向低耗能产业转型。第二个它是一个总量排放的控制,是发达国家只有后一条,但是没有前一条。那么从转型中间来说,从产品中心来说,中国正在逐步升级,然后你会发现中国工业化已经工业化的后期了,能源消耗中间出现重大变化,以2015年为界限,你能看到这么一个变化。
在2015年以前,中国的GDP增长一个点,那么需要能源增长1.2个点,但是2015年以后几乎是1:1了,这是中国人有信心开始承诺巴黎气候协定,就说我们的重化能源消耗的高峰阶段已经过了,现在开始说是进入一个正常发展。尽管总量还是在持续增长的,但就单位GDP能耗是在持续下降。
转型中间,我们看还有巨大的机会,巨大的可能性,更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主要是要帮助产业。一方面是提高技术进步,对原有产业中的碳进行减排,另一方面是产业转型向更高技术方面转型。
比如说向电子行业向其他行业转型,这都带来一些经济增长的机会。所以从利益上来说,并不要把减碳的仅仅视为降低能源消耗。
减碳对老百姓来说首先是节能,通过节约能源使用,然后是来减碳,我们就看到整个变一个过程,只有变成一个生活方式,才能变成一个经济行为,才有意义。
本文据曹远征在新经济学家智库举办的《宏观力》系列研讨会上的发言与问答整理,本次《宏观力》系列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曹远征,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副会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