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工:加快释放内需潜力 把握好内需升级的方向和节奏
学习时报 / 2022-10-08 12:29:58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完整内需体系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可以支撑国民经济实现自主循环的需求体系,具有完整性、匹配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完整性是指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类型,这也是大规模经济体的重要特征。匹配性是指内需体系在规模、结构上与供给体系基本匹配,主体供给能力有国内需求相对应。动态性是指内需体系与供给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随时间不断变化,呈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变化的轨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需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一是内需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13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同时还是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重要产品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2020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接近45万亿元,常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地位。二是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托底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7%下降到2021年的34.2%,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三是内需结构不断优化。消费需求(最终消费率)占比由2010年的49.35%上升至2020年的54.3%,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需求和供给的匹配性提高,随着持续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往由于供需不匹配导致的通胀、通缩、产能过剩等现象大为减少,特别是今年在发达经济体经历40年以来最高通胀时,我国仍然保持了低通胀。此外,支撑内需体系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更加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正在加快建设。
在充分肯定我国内需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内需体系还存在短板弱项。一是内需作为我国增长源头动力的作用还不显著。从以往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由外需或外部重大技术革命所拉动,如加入WTO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和IT及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快速增长,内需扩大往往是在这种外部源头动力之后继发出现或是外部出现危机后作为应急反应而出现。同时,我国内需发展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和跟随国外,很多主流消费产品、消费时尚都源自国外,本土原创性创新性的需求创造不足。二是内需结构上还有一定偏差。我国最终消费率近年来得到提升,但水平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同等收入水平经济体,这些国家最终消费率多在60%以上。在居民消费率方面,2020年我国为39%,远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55%。而且,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居住类支出占比偏高,挤压了其他类型消费。与国际相比,我国公共消费占比和公共投资占比存在前者偏低、后者偏高的问题,其背后虽有发展阶段性的因素,但长期固化会影响共同富裕的推进和投资效率的提高。三是内需潜力还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还是偏高,消费发展不同程度受到信用环境不完善、消费信贷可及性不足等因素制约。投资发展则主要是受民间投资发展环境待进一步完善、还存在一些地方保护、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监管环境尚待建立等因素影响。四是内需体系与供给体系良性互动方面还存一些问题。一方面,供给体系未能及时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产生了消费外流等;另一方面,一些不合理的需求影响供给体系转型升级。如对大排量大空间汽车的偏好影响汽车产业向节材节能方向转型。再如一段时期某些领域投资需求旺盛,导致资源大量流入,挤占了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进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一是加快提升需求发展的自主性,尽快改变内需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性、从属性和继发性,创新发展不仅适用于供给侧也适用于需求侧,鼓励原创性创新性需求的产生。二是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优化内需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收入分配制度,改善消费信用环境和消费金融服务,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倾向,适度扩大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消费,补上居民消费短板。加大制造业强链补链投资,提高产业发展自主性和安全性。围绕城市化、数字化、绿色低碳化推进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气候变化,强化基础设施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快促进内需与供给体系的良性互动。把握好内需升级的方向和节奏,不断提高内需的质量品质,遏制奢侈浪费和过度投机等不合理需求,引导供给体系的提质升级。四是加快建设支撑完整内需体系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基础制度、规则和执法的全国统一;推进落实负面清单、资本红绿灯和“放管服”等改革,完善建立稳定可预期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让投资者特别是民间和外商投资能投、敢投、愿投;完善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着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作者:孙学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
原标题:瞄准问题补短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