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 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
政治经济学大讲堂 / 2022-05-31 10:40:28
2022年5月28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政经大讲堂第十四期”系列讲座第十讲获得圆满成功。由于疫情防控等原因,本讲继续采用汇贤学堂与学术志等直播平台进行,本次讲座线上听讲人数达2.8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欣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瑞明教授以“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讲授。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呢,为什么现在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得到解答。刘瑞明教授围绕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保障体系这三个方面对如何实现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曾经长期处于人类文明的中心,在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欧国家纷纷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迈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中国却远远地落后了,甚至出现了被侵略和被殖民的“落后挨打”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迅速摆脱了贫困落后、积贫积弱的状态,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从人类福利改善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回顾这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人们通常将其归功于人口红利、投资红利、资源红利、地租红利、外资红利等,但最为重要的是体制转轨红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推动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增长依靠的是比较粗放的、要素投入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从中长期来看,支撑中国过去近四十年高速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泉均不同程度地减弱。全球化红利耗竭、工业化红利递减、人口红利也随着人口抚养比底部的出现而发生逆转,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有所下降。如果不能有力推进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部分的增长带动效应将难以持续显现。
从国际上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际经济环境产生的“逆全球化”趋势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驱动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环境。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复杂局面,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观意愿,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推动“三大变革”为指向、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载体、以“双循环发展”为新格局,最终推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整套经济发展体系。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作出系统概括,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纵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核心问题: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发展的方式如何选择?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高质量的发展,首先要回答的就是发展的动力、方式和目的等关键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载体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体地,现代化经济体系又集中表现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运行体系”这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首先表现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一种“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就是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就是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第二,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表现在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第三,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表现在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创造者的“获得感”上,而要让经济体系真正有持续的动力,就要构建“劳有所获、多劳多得”的收入分配体系。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应当是“公平与效率携手并进”的分配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我们意图实现的是“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第四,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表现在现代化的区域发展体系。现代化的区域发展体系要发展成为“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核心是要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第五,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表现在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同时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六,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表现在现代化的全面开放体系。无论是将视角放长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来看,还是从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发展来看,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的基本元素。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要坚持构建现代化的全面开放体系,进一步“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第七,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也表现在现代化的经济运行体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重要的是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功能充分发挥好,而这其中政府及其职能的转变成为了新时代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关键。现代化经济运行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市场出清。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使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指向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无论是新发展理念,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都指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实现“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总书记指出,“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低点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这种情况是不长久的。如果质量提升了、效率提高了、动力转换了,自然就实现了经济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一种“整体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改革、发展、开放的有机统一,是保障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产业间、地区间、供给和需求间等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畅通连接的有机整体。新发展格局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双循环”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的畅通循环。
三、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
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具体体现在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这六个方面,也是高质量发展体制保障建设的主要内容。
指标体系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方式问题。指标体系不仅直接影响到对发展绩效的准确认识和判断,更会对发展实践产生引导作用。高质量发展突出强调质量标准,这就要求必须通过重构指标体系,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和目标要求通过具体的衡量指标反映出来。只有解决了高质量发展的衡量问题,才能够将高质量发展从思想内涵层面贯彻落实到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层面,从而为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和2050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政策体系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问题。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的运行离不开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还包含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更为宽广的维度,相比于传统数量型增长目标,多维度的发展目标意味着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更加全面、更为均衡的政策支持。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解决传统增长模式下政策支持的数量型偏向和结构性扭曲,为地方政府落实和践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具体工作抓手。
标准体系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设定问题。与传统增长模式不同,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追求的提升。这就要求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定更高的标准体系,通过更高的标准要求和目标设定,为不同维度的各个层次的具体指标的落实提供方向指引和目标追求。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为促进各分项指标达到2035和2050战略规划所要求的理想状态提供目标参考,通过标准的优化,实现整个高质量发展成效的优化。
统计体系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支撑问题。科学准确的统计体系是确保指标体系科学性、可行性的前提,底层的具体指标都依赖于统计体系的完整性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因此,要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将不同维度多个层次的指标体系通过具体详细的统计数据反映出来,从而为高质量发展程度的指标评价和标准设立提供统计依据和材料支撑。
绩效评价体系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效益评估问题。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体系要着力解决发展的成本收益问题,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传统增长模式强调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投入成本,还包括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难以用货币度量的生产要素投入。在发展收益的绩效评价中,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层面的改善,还着重强调经济产出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向产出对发展绩效的影响,从而真实准确评估高质量发展的绩效。
政绩考核体系解决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问题。要彻底破除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更为重要的是重构适应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行为,是确保指标体系得到贯彻、政策体系得到落实、标准体系得到认可、统计体系得到发挥和绩效体系得到修正的关键保障。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欣副教授对刘瑞明教授的精彩讲授表示衷心感谢。他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新的发展阶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刘瑞明教授通过从历史逻辑、理论内涵和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对高质量发展展开了深入分析,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指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必要性,然后在详细阐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强调了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障碍的六个重要方面,这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们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范欣副教授再次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对刘瑞明教授和今天在线听课的学员们表示感谢。
至此,本期政经大讲堂第十讲圆满结束。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