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经济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
证券日报 / 2022-03-09 17:13:33
3月9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三重压力”经济如何稳增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
尚福林表示,经济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当前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我国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增加资本供给,发挥资本市场在长期投资和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创新活动中的优势作用;实现“双碳”目标,金融业可以从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和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三方面入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抓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妥善应对疫情影响下不良资产反弹,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领域法治建设。
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工具
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证券日报: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亦面临“三重压力”。今年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难点和关键点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
尚福林: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完成了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形势比预期更加复杂、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困难比预料的更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主要表现在消费和投资增长势头减弱。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供应链受阻,企业生产面临缺芯、缺电、缺柜、缺工等生产要素短缺等问题。两者相互叠加让一些市场主体对发展前景产生担忧,导致市场预期不稳。
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重点是放在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重点是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
稳增长关键要稳预期。疫情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我国率先走向复苏,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的特点。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仍然不少,依然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留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储备。
首先,稳预期要先稳宏观环境。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宏观稳定是最稀缺的资源。多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与产业、环保等政策间统筹协调。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充分考虑政策衔接和叠加效应,让政策实施效果更加精准。
其次,稳预期关键是要稳市场主体预期。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民生、就业。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科技创新企业等重点群体的支持,畅通财政、金融政策直达机制,实施减费降税,降低企业负担。加大对制造业纾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微观基础。同时,继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障公平竞争,提振市场信心。
最后,稳预期要依靠创新驱动。稳增长不能走依靠粗放式手段的老路,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长远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有机融合,有利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迭代革新,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势必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
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
证券日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的“主旋律”。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期,金融业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尚福林: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是金融的重要使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金融业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的融资需求,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服务制造业、新兴产业,完善科技领域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恢复和良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在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金融的主要矛盾也在供给侧。金融业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质量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继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融资结构,增加资本供给,发挥资本市场在长期投资和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创新活动中的优势作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用改革的办法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发挥好国内巨大市场优势、释放内需潜力。
二是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提供融资保障。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三是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进一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机构优势,对接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结合企业发展阶段特点、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探索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提供综合化、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四是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约束和惩戒机制。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撬动作用,以担保增信、风险补偿等形式提高企业融资获得率。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夯实市场信用基础。
服务绿色发展
金融业可从三方面入手
证券日报:“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各行业的方向和目标。金融业如何助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尚福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金融业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上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15.9万亿元,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双碳”工作也是一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客观认识我国基本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传统产业占比仍比较高,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更紧、难度更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对金融而言,服务绿色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是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以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进一步健全统计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对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活动开展有效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项目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创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加强碳市场建设,拓展金融创新领域,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不断扩容提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探索以环境权益为内容的抵质押方式。拓展绿色保险覆盖面,发展绿色信托、绿色投资,满足与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绿色低碳转型风险管理。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前瞻研判传统能源和高碳行业的潜在经营风险,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积极探索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
金融风险由发散转向趋于收敛
妥善应对疫情影响下不良资产反弹
证券日报:受疫情影响,金融市场出现一些新情况。“十四五”时期,经济处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时期,如何能够更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尚福林:随着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经济与金融已经高度依存,发展和安全互为条件。统筹发展与安全,就要更加关注金融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预判研判,做好应对预案,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金融风险由发散转向趋于收敛。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断加大,一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以化解,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压降,互联网金融领域业务得到规范。
“十四五”时期,经济处在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时期,实现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等目标面临诸多挑战,金融风险释放压力增大,并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征。受疫情冲击影响,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增加,许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显现,个别中小银行风险较为突出,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加,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都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稳妥处置金融风险。抓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妥善应对疫情影响下不良资产反弹。持续整治高风险业务,有序推进高风险机构处置,拆借高风险影子银行,严防资金“脱实向虚”。
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推进金融机构自身化险,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推动金融结构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加强金融领域法治建设,完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规则。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