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娟:完善价格政策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家发改委 / 2021-11-11 16:26:5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整体部署。《意见》和《方案》将完善价格政策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措施,提出了完善能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化电价改革等相关要求。我们要认真落实《意见》和《方案》要求,加快完善价格政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一、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发展非化石能源的任务十分艰巨。《意见》明确到2030年和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分别达到25%左右和80%以上;同时,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是目前规模的2倍以上。
完善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支持政策,持续深化水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意见》和《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价格机制,完善绿色电价机制,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为新时期完善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性电源价格形成机制,持续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推动将电力交易和碳减排成本反映到电价构成中。切实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推动电网更好服务电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二、完善差别化电价与阶梯电价政策、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意见》提出,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到2060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目标对完善差别化电价、促进能效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工业生产领域,电费支出是重点耗能行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差别化电价和阶梯电价政策,将对行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效水平提升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大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高达65%,但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方案》提出要综合运用价格手段,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求有关部门加快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严格落实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7个行业的差别化电价政策和电解铝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全面清理对高耗能行业的优待类电价及不合理价格优惠政策;严禁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施电价优惠,促进重点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居民消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家庭用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促进居民家庭用能效率提升,对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从2012年左右开始实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按实际用电量分三档执行,各档电价依次提高。但居民电价整体仍享受政策性交叉补贴,电价占居民生活成本比重偏低,中高收入居民家庭节约用电意识不强。为此,《意见》和《方案》提出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将在保障居民基本用电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用电量较多的中高收入居民家庭提高用电效率。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按供热量收费等任务举措,逐步改变我国大部分居民住宅集中供热采用按建筑面积收费的传统方式,鼓励热力用户优化用热模式,引导合理用热,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三、完善能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分时电价政策,优化能源供需资源配置
在电力供给侧,为进一步发挥市场价格信号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意见》和《方案》提出要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上述措施落地后将大力推动能源行业竞争性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引导各类能源资源合理投资、运行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清洁低碳电源向市场友好型方向发展,有效激励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相匹配的调节性电源的建设和运行,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在电力消费侧,分时电价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需求侧用电行为的重要手段。对此,《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分时电价政策的要求,《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要定期评估和调整目录分时电价,另一方面要加快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促进市场化分时电价体系形成,更好反映电能量的分时价值,更好发挥电力需求侧的作用,提高能源低碳转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