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国研中心王海芹: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详情

国研中心王海芹: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09-23 14:39:06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史上的新境界,谱写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世界发展史,深刻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邃的历史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观。
 
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建设美丽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建设美丽地球,就是要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地球家园。
 
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工作的领导。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宪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党的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法。
 
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依靠制度和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走绿色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
 
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好的,不是什么绝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从影响群众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花大力气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探索建立长久管用、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不懈治理环境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方法。
 
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路线。
 
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是充分反映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绿色发展理论体系。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