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全面解读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北京大学经管书苑 / 2021-07-22 14:09:26
导读:我认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中国的增长奇迹带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且世界要进入到一个新的、稳定的、和平的、繁荣的格局,有赖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息息相关
为什么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当时的“八国”,即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化先进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列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它们的GDP总量占全世界总量的50.4%。
到了2000年的时候,世界上出现了八国集团,即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和加拿大。原来八国联军中的“八国”之一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瓦解了,退出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加拿大则发展起来,替补了奥匈帝国,进入八国集团之列。200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八国集团的GDP总量占到全世界的47%。也就是说,在整个20世纪,全世界的事务都是这八个工业化国家在主导。但是2018年习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什么有这个论断呢?因为在2018年,八国集团的GDP总量的占比从47%降低到34.7%,失去了主导世界格局的能力。最明显的是2008年出现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八国集团应付不了,于是召开了二十国集团的峰会,来商讨全世界怎么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那么为什么八国集团在全世界的经济地位会下滑得这么快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在1949年时,中国的GDP总量占全世界的4.2%,在1978年占全世界的4.9%,但是从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内,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2%。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有持续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
由于这样的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受到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于是对中国发动了科技战、贸易战。此外,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意味着全世界90%的国家不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就是第二大贸易伙伴。在这种状况之下,中美之间的摩擦必然给国际经济、政治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这种格局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总结是非常恰当的。
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需要中国的继续发展
那么这种不稳定的格局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只有中国继续发展,当中国的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的时候,世界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稳定的、和平的、繁荣的格局。为什么有这样的论断呢?如果我们的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我相信那时候北京、天津、上海加上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三市五省的人均GDP会达到和美国的同一水平,这部分的经济总量会和美国相当。人均GDP达到同一水平,代表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同一水平。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同一水平,代表产业、技术达到同一水平。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仅为美国的30%,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仅为美国的16%、17%,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科技水平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美国可以用产业和科技上的优势来“卡我们的脖子”。但如果到那时,我们的产业、技术与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美国就没有办法封锁我们。同时,中国的中西部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追赶阶段。最后,如果中国的经济规模、市场规模达到美国的两倍,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更快(2018年以后全世界每年30%的增长来自中国),我想到那个时候,全世界30%的增长仍会来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和中国保持合作将是更好的选择。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比如中日关系的发展。我想中美关系或者世界格局的演变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解决。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道理何在?
关键的问题是,中国有没有可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两倍?有没有这个可能?如果有可能,什么时候能实现?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中国未来有没有可能快速发展?而要了解中国未来还能不能快速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中国过去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以及这个道理现在是不是还存在。
大家知道我倡导的是新结构经济学。从新结构经济学或者任何经济学理论来看,经济快速发展代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水平提高需要劳动生产率水平要不断提高,从而必然要求现有的产业技术不断创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不断涌现,从而可以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重新配置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这个道理对于任何国家,不管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现在收入水平高,代表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代表它的产业和技术处于世界最前沿,技术创新只能靠发明新技术,产业升级只能靠发明新产业。我们知道,不管是发明新技术还是新产业,投入都非常大,风险非常高,成功的概率都非常低。从经验数字来看,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发达国家走在世界最前沿,靠的是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它们取得的发展绩效是人均GDP水平平均每年提高2%,加上人口增长会使劳动力增长1个百分点,那它们的平均增长速度就是3%。如果该发达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大量进口劳动力、移民,那人口增长速度可以比1%高一点,所以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达到3%多一点,高的时候到3.5%,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非常稳定。
那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代表其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技术和产业和世界还有差距。但所谓技术创新,无非是下一期生产的时候你用的技术比现在好;所谓产业升级,无非下一期投资进入的附加值比现在高。这样就让发展中国家有了一种可能性:利用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来源。如果用了这个可能性,那么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就会比自己发明新技术、新产业低得多,从而可以发展得快,这种可能性在经济学上叫做“后来者优势”。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如果懂得利用“后来者优势”,那就发展得快,就可以大幅缩小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赶上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13个发展中经济体懂得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了平均每年7%的增长速度(两倍于发达国家的速度),持续了25年或更长的时间。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了这13个懂得利用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差距来加速经济增长的经济体之一。
依靠“后来者优势”和“换道超车”优势中国2035年前仍有8%的经济增长潜力
那么展望未来,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快速发展,而且比发达国家更快速地发展?答案取决于我们到底还有多少“后来者优势”?怎样来衡量 “后来者优势”?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我们人均GDP水平所代表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在历史上懂得利用这一差距的国家,它们的表现怎么样?我现在能看到的最新数据是201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公布的数据:在2019年,按照以2017年美元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中国的人均GDP达到14128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2.6%,是德国在1946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当时德国的人均GDP也是美国的22%-23%),日本在1956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当时日本的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是美国的22%-23&),相当于韩国在1985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同样是美国的22%-23%)。德国从1946年至1962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4%,日本从1956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6%,韩国1985年到2001年,虽然遭遇1998年东亚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曾经经济负增长过,但仍达到平均每年9%的经济增长。所以从“后来者优势”来看,我国到2035年,应该还有平均每年9%的增长潜力。而且和德国、日本、韩国相比,我们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新经济所带来的“换道超车”优势。
大家知道新经济有一个特性:产品的研发周期特别短,投入需要资本,但更需要的是人力资本,因为它的研发周期通常12个月、18个月,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有两部分:后天的教育以及先天的聪明才智。在后天教育上,中国现在和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差距了。在先天的聪明才智上,一个国家的人口当中,天才的占比大概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每个国家都差不多。但是在技术研发上,就像买彩票,每个彩票中奖的概率是一样的,你买的彩票越多,中奖的概率越高。中国有14亿人,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代表中国可以产生最多的人才。所以在这种短周期的新经济中,我们和发达国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经过了两三百年的资本积累,我国是改革开放以后快速积累,所以在人均金融和物资资本上还有差距,但在人力资本上基本没有差距,而且我们可能还有优势,因为我们的天才数量更多。而且,由于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所以在这种新经济的“换道超车”优势方面,中国有德国在追赶美国、日本在追赶美国、韩国在追赶美国所没有的优势。这种“换道超车”优势也表现在所谓的“独角兽”这些新经济公司上。创业不到十年还没有上市,世界估值已经几亿美元的企业叫“独角兽”。根据胡润“独角兽”榜,2019年全世界有484家“独角兽”,中国206家,美国203家;2020年全世界有586家“独角兽”,美国233家,中国227家,不相上下。所以考虑到中国的“后来者优势”,再加上“换道超车”优势,我想在2035年以前,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应该是9%。
如何克服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那大家可能会关心,还要不要考虑其他因素?尤其大家最近谈的非常多的因素。一个是人口老龄化。第七次人口普查以后,非常明显,中国已经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了,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其他人口老龄化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好,中国进入老龄化国家,经济是不是也会发展得不好?我想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其他发生老龄化的国家,一般是高收入国家,其实除了中国之外还没有出现发展中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后,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好?因为人口老龄化就代表劳动力不增长。我前面谈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时提到,其经济增长一般包含两部分: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平均每年2%,加上人口增长1个百分点,就是3%的增长。如果增长率从3%掉到2%,那就是经济表现不好,下滑了30%。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确实人口老龄化以后,会出现劳动力不增长的现象。比如2019年的时候,我们人口增长率是0.3%,可能到2030年、2035年时,人口增长率是0。劳动力不增长,那么经济增长就必须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那我们来看看,我前面讲的9%的经济增长潜力中,有多少是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带来的?有多少是人口增长带来的?
比如,德国1946—1962年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9.4%,人口增长0.8%,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平均每年8.6%的增长。日本1956—1972年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9.6%,人口增长1%,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平均每年8.6%的增长。韩国1985—2001年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9%,人口增长0.9%,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平均每年8.1%的增长。这个含义是什么?中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增长了,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增长有多少?从韩国、日本、德国的例子来看,我相信依靠“后来者优势”,中国平均每年还有8%的经济增长潜力。这也是我在有些场合提出中国在2035年之前有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潜力的论据。
但是要实现8%的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是利用“后来者优势”,能够引进、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是美国现在“卡我们的脖子”,如果我们不能从发达国家进口先进的技术,那就没有“后来者优势”。那“卡脖子”的问题怎么来解决?美国就是希望发达国家联合起来,不把它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让中国不能有“后来者优势”。但是美国做得到吗?我们知道,现在中国没有的这些先进技术,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花大量的资金研发,冒着失败的高风险才取得的,是用大量的资本投入换来的。取得这个技术以后,它有多大的利润,取决于它有多大的市场。如果市场大,它的利润很高;如果市场小,它的利润低甚至为负。但现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美国拥有高科技的企业其实想把它的技术卖给我们,至少跟我们想向它买技术的积极性是相同的。中国取得这些技术当然必须花很大的成本,但是这些企业不把技术卖给中国,那它可能变成低利润甚至零利润。那对它的影响不是当前而已,因为现在技术迭代特别快,企业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投入的力量,也就没有办法维持技术领先。所以这些拥有高技术的企业,是否把技术卖给中国,对它来讲也是生死攸关。
美国的企业可能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服从美国政府的命令。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技术在很多国家都有,不仅是美国有,德国有,还有日本、韩国、瑞士都有。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真正会“卡中国脖子”的技术无非是那种只有美国有的技术,数量非常少。既然数量非常少,只要我们有决心,我相信一定能够攻克。因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管哪个技术,只要中国攻克了,那中国一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入世界市场。
所以这样来讲,我相信展望未来,从2021年到2035年,中国还有8%的经济增长潜力,即使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美国的技术封锁等问题,只要我们保持定力,我相信每年取得8%的经济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到2025年,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就可以超过12535美元,变成高收入国家,到那时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比例会翻一番(从现在的18%达到36%)。到2030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会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2035年,中国经济规模或人均GDP、人均城乡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就能够实现。并且按照这样分析,从2036年到21世纪中叶,中国应该还有6%的经济增长潜力,尽管同样要克服上述问题,但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应该有可能实现每年4%的增长。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GDP就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三市五省的人均GDP就可以达到和美国的同一水平,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同一水平。在这种状况之下,全世界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和平的、稳定的格局,那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实现了,世界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理论创新
对学经济学的人来讲,世界经济中心就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就是经济学大师辈出的中心,很可能到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时候,中国也会成为一个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国家。当然,中国的经济学工作者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必须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发展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提出新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往这个方向所做的一个努力,即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理论创新。今天发布的这本书《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其实也就在谈怎样来实现这个创新,抓住时代给我们的机遇,不辜负这个时代。
本文根据2021年7月8日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暨《新结构经济学研习方法》新书发布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略有精简。
来源:北京大学经管书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