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推动金融的结构性变革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央广网 / 2021-04-12 23:53:07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的金融体系为什么要变革?变革的方向是什么?哪些力量在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发生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了解读。
在2020-2021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暨金融发展高级论坛上,吴晓求说,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四五”时期,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推动新技术到新产业的转型,传统金融目前不具备这样的功能,必须推动金融的结构性变革。
吴晓求介绍:“金融有六大功能,如果我们的金融功能主要还停留在贷款融资的阶段,显而易见这是落后的,因为这种金融功能不能分散风险,难以推动新科技到新产业的转化。我们需要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帮助分散新科技到新产业转化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到2035年,人均GDP可能会到25000美元,现在大约是11000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会要求金融体系为社会提供财富管理的平台和机制。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已经不愿意或者不甘心把剩余收入变成银行储蓄。”
对于中国金融变革的趋势和方向,吴晓求指出,市场化、开放性、科技金融将会成为中国金融变革的基本趋势。“第一,它一定是市场化的金融,这种市场化的金融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着眼于过去。传统金融着眼于过去,现代金融着眼于未来,要为未来提供财富管理和风险分散这样一个平台。第二,它一定是开放的金融体系,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的金融应该是一个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三,金融的科技成分会越来越高,科技对金融的作用越来越深入,科技金融将会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
吴晓求指出,中国的金融必须开放,虽然开放会带来风险,但金融本质上就是有风险,关键是如何在开放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风险的免疫机制,构建在危机过后的强大再生能力。
“中国金融改革不要看到它有风险,我们的关注点是要构建一个风险免疫体系。同时,危机之后,金融要有再生的能力,这是我们改革的重点。不是因为风险有传递性,我们就不开放了,这是对金融缺乏深刻理解的表现。”吴晓求说。
吴晓求说,金融脱媒、科技的力量以及国际化的牵引,将会成为未来推动中国金融变革的三种主要力量。他指出:“第一种力量是脱媒的力量,就是市场化及收入水平提升之后,社会要求金融脱媒,要脱开金融机构去完成投融资活动,这个机制称为脱媒机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脱媒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第二种力量是科技的力量,科技对金融的渗透,科技和金融有某些基因上的匹配,金融效率的提升靠科技来完成,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技金融。第三种力量是国际化的牵引,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封闭的金融体系,它的功能是有限的。”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