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全球面临一次大规模经济反弹
昆仑三隐 / 2021-04-06 14:39:00
关于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趋势,我给出一个结论性意见:全球经济都在面临一场迅速的反弹,但是反弹基本是靠供给端拉动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第二个问题是在未来一两年,中美会在政策上出现分歧,这对短期资产价格和两个国家的长期经济走势都会带来一定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
在去年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复苏非常迅猛地发展起来,之后的第二波疫情导致了欧美国家经济复苏放慢,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我们相信从第二季度到今年年底,全球会面临一次新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上的反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在供给端出现了供应链的迅速反弹。这次疫情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封堵”活动,封城堵路和增大社交距离,带给我们的是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的大幅放缓。供应端有很快发展,但需求端还缺一点东西,在供应端,一旦把封城堵路的疫情管制措施改变之后,就一定会出现V型反弹。我们相信这个V型反弹已经开始了,到第二季度在全球范围内会更明显。
二是需求端的反弹。在全球范围内,需求端反弹明显弱于供应端,这和各个国家资产负债表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看你的钱包有多厚。中国的消费者资产负债表相对厚一点,所以“十一”黄金周的旅游、新年期间的电影都出现了较大反弹。但这种反弹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还有一定难度,毕竟疫情对一些行业、产品可能出现了永久性的伤害,比如一些会议经济等,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康复。
和中国相对的是美国,美国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很差,因此他们抵御疫情和消费复苏的能力相对较低。但美国政府不断站在直升机上撒支票,尤其是去年12月底的9000亿美元紧急救援计划中,相当一部分发给了消费者,拜登1.9万亿美元紧急救援计划也是如此。这对于美国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有一个短期效应,使得美国消费者在短期消费行为上没有那么差。所以,我们相信美国消费短期相当强劲,甚至美国今年GDP的经济复苏是过去五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但这只是一个数字。在这之后,一是所谓的幻影,这是由去年极差的基数效应带来的虚高的数字;二是人为,不是消费者的工作恢复了,或是他的饭碗被打碎之后又在新的地方找到了,而是政府撒钱给他了,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今年GDP增长可能会很迅速,可能会超过7%,甚至超过7.5%,但是明年怎么办?后年怎么办?所以,尽管我们相信全球范围内都会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复苏,但是不要忘记,这种复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为因素,是基数因素。
在我看来,复苏分成两部分,一是产业链修复带来的供给端复苏,这种复苏一定是V型反弹,我相信下一轮的V型反弹已经开始了;二是当财政政策效果过去之后,资产负债表修复所带来的消费者的复苏。这个过程会相当缓慢,是一个U型复苏。我个人认为各个国家的复苏基本达到疫情的90-95%的水平,接下来的5%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是一个小V接一个大U的形式。
通货膨胀预期
我认为全世界范围内都会出现通货膨胀,中国稍微好一点,但也有这个问题。第一个因素是基数效应带来的通货膨胀;第二个因素是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反弹所带来的、成本推动上去的通货膨胀。这的确给市场带来了焦虑,但在这个问题上,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和市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美联储认为这是短暂性、一致性的,过几个月就没了,不值得为此做推动;而市场认为,目前的疫苗推广和经济复苏是一步步慢慢起来的,已经拉动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而这个预期会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消费行为中。于是,市场资金把美国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从0.6%,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拉高到1.6%,这又带来其他风险资产价格的波动。
我个人认为通胀预期会出现,但是恐怕未必像现在这样大规模上升,上升之后还会下来,从中长期来看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但是,对于市场的反应,相信美联储也会调整一下基调,我不相信美联储政策这么快就会又一个基本性的变化,但是,它对于两年后利率的预期,大家俗称的点阵图也会出现一些调整。
中美政策截然不同
全球在货币政策上会做一些调整,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大的框架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为什么?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美国政府在发出巨额的财政支出。这带来的财政赤字是二战以后前所未见的,这么大的财政开支肯定不能单单靠目前的市场空间来消化,必须要有央行的行动来支持,不然美国国债市场就垮了。因此,大框架上,美联储用巨额的QE支持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会改变的。我相信美国的确面临一个天量货币宽松政策,来支持极其激进的财政支出政策。
和美国相对应,由于中国的经济复苏走得比较快、比较稳,这次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出了一条和美国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不急转弯”,对于这四个字怎么解读,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我认为就是“不急”和“有拐弯”。不要急,如果拐弯太急可能对经济带来周期性伤害,甚至是一些系统性风险,但转弯是一定会转的,我相信不是在未来转弯,而是今年一直在转。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在静悄悄地收紧,只是不在增量上加大,要把这些钱花得更有所得,实际上流动性上还是有变化的。
中美双方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会对两个国家短期周期性的增长趋势、资产价格的走势都带来重大的影响,从中长期来看也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中国实际上将货币和财政政策从危机应对状态走向了更加正常化的、聚焦于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的政策,这从长远来讲是一件好事,这可能是中国在经济结构性转型上打开了一个窗口期。
作者:陶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