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大势
宏观经济智库 / 2021-04-02 09:14:29
全球化2.0版——需深刻理解和正确应对
四、全球化2.0版——需深刻理解和正确应对
“十四五”市场化改革、双循环,扩大消费需求都会继续。中美摩擦也会继续。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拜登政府与我们当时预想的差不多,他会延续特朗普的做法。特朗普不讲道理的把事做了,现在的美国政府不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拜登继续做下去。耶伦说的先不改,先研究,可能研究两年。对华的遏制政策会继续,黑名单也会继续,华为继续留在黑名单上。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要合作,区域的问题也要合作。最近说中美要谈判,国务卿和杨洁篪要到阿拉斯加会谈。更重要的是结盟,能不能结成,结什么样的盟都有待观察。但是拜登在努力结盟,结盟就是比特朗普更加全方位的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封堵,他要和欧盟、日本等三国元首通话。我们从技术发展的层面来看,更多要自主创新。我用了自力更生,不想再回到过去那样的状态,现在还不是自力更生的状态。很多东西要靠自己,特别是技术创新。
下面讲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大格局会继续,中国仍然是全球化整体、全球多边关系重要的节点,未来发展仍然要靠全球化。讲到“全球化2.0版”,我会具体讲讲去中国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对全球化的格局做一些判断。
我们先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全球化是不是还在继续?美国反全球化、退群,现在又重新进群了,加入了《巴黎议定书》,美国现在开始要加入WTO,重提加入WTO。改革WTO的前提下回到多边机制。总的来讲,全球化在特朗普时期没有停止,所以我们不要说“全球化出现变数了,不要全球化,关起门来自力更生。”为什么呢?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比过去没有少反而更多了,推动全球化,想搞全球化,想在全球化中获益的利益集团多了。这种利益集团最初是谁?最初是世界上的各种大公司,后来叫跨国公司,他们是在二战以后在殖民地时代结束后,积极到世界各地投资,选择利润最大的生产基地,推动全球化的进展。那个时候这些跨国公司对美国政府,政府当然也支持他们,各国政府都支持他们,他们的工人也没看到对自己有什么负面影响,刚开始也支持,发达国家都是支持全球化的。反倒那个时候发展中国家有点犹豫,或是有点消极。为什么?好不容易独立了,不搞殖民主义了,现在又用全球化盘剥我们、剥削我们。反全球化的抗议,那都是发展中国家。
2010年以后,美国的工人开始感到问题了,感觉他们受到了冲击,政客们又看到崛起的国家给他们带来的威胁,所以就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势力,这就是各国的民粹主义。反全球化有各种理由,移民都是理由,就出现了这种势力。一个是民粹主义的政治家,这些民粹主义的政治家反映的利益确实是他社会中的利益群体,美国的铁锈带白人、有种族主义的仇恨集团、反移民的利益集团等,加在一块反全球化,草根和精英一直在反全球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CEO们在干什么?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思考怎么在全球布局、全球配置资源,到全球哪儿生产利润最高,一天都没有停止推进全球化。因为从全球化受益,发展中国家看到全球化可能带来发展的机会,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看到这一点,因此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支持全球化,中等收入国家也支持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势力比以前更大了,而不是更小了,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前提。我们仍然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企业要从全球化的角度思考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仍然要走向世界,在具体的调整中我们仍然有机会。
新冠疫情对全球化是有冲击的。其他国家说“去中国化”,其实含义是不要把产能都集中在中国,要从中国分出一部分,中国断供生产进行不下去,产业链就断了。我们缓过来了,他们对我们又断供,我们又思考要不要把产业链分散化的问题。能够体现这种需求的最好口号、公式是“中国+1”。也许产业链、供给源绝大多数还是在中国,但是在中国之外有替代品,有一些生产能力,在中国出了问题,可以依靠那些生产能力加以补充,不使产业链断裂。这个进程是一定会发生的,大家不要抱幻想。现在对你需求这么大,正是因为其他国家的生产链出了问题,他们一定会反思:“这个生产能力我们以后也得有,紧急的时候我们都得到中国买东西,我们这儿也得有”。疫情之后这种调整一定得发生。
企业从中国撤出去,搬一个企业是很难的,一个企业投资成本太高,一个高楼建了拆了就不能用了。“中国+1”的合理性,不一定拆掉,搬出去,而是投资增量不放在你这儿,而放在外面,这是企业投资行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种合理调整,不能说它撤出中国不高兴、不合理,有它的合理性。你要是这个企业、这个国家也会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思考合理的布局问题,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美国,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某个特定的国家,我们也要有分散化的布局,也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这种布局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全球化的区域化进程。产业链在全球区域布局上发生一些调整,主要国家希望产业链要么在自己这儿,要么在自己的周边不远的地方,使供给链及时得以产生出合理的产出。
很有可能三个大时区,三国鼎立的出现,亚洲一个区、非洲、欧州一个区,北美洲、南美洲一个区,同样一个时区里实现产业的布局。这三个区域可以自成体系,发展的要素都有。亚太有中日韩大市场,我们有廉价劳动力,我们有资源,我们有科技,我们有创新的链条,自我循环、自我维持能够发展。欧洲有市场、非洲有资源、有劳动力,欧洲有创新能力。美洲也是这样,北美、南美都是一样,各种生产要素都有,会朝着这个方向调整。这个方向做些调整,我们企业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企业不只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只在亚太,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参与欧洲的产业链,也可以参与美洲产业链,全球化的格局思考,企业也要有全球化的思维。全球产业链的调整中,疫情之后一定会发生,我们也有新的机会,我们可以参加其他板块。我们在自己板块中已经有了,可以参加其他板块的产业链,你的产能可能扩大到那儿。我们的企业变成跨国企业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实际上是机遇,对我们来讲也是机遇,不要想有多少人从我们这儿撤走。
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调整,最重大的因素就是美国要和我们脱钩,要遏制中国的发展。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想遏制中国,会采取打压中国企业、遏制中国经济的政策,包括去年的贸易战、关税、市场准入等。另一方面是技术封锁,以遏制中国为目的要进行产业的转移,要把一些产业从中国挪出去,要求回到他的国家去,对中国的技术能力进行打压,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出于遏制中国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美国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调整,会导致一系列的企业改变他的生产经营战略。比如说对我们加关税,我们原来出口美国的企业就不能在中国生产了,我们也要相应的增加关税,出口中国的美国企业也不能在美国生产了,这些会发生调整。第三个态度是拜登提出的美国产业发展战略上所提出的目的,他要健全美国的产业链,要健全、补充自己的产业结构,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他要留在国内。而且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自己回到国内的产业,半导体、稀土等几项,高新科技的若干产业,大家可以看一看。他设定了他要在国内发展的产业,而且他要把产业留在国内,其他地方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回去。
世界产业转移有三大原因,三大原因和中国都有关系:一是供应链的调整,因为供应链要分散化、区域化而进行的调整,可能有些产业会撤出中国,有些产业会进入中国。二是出于美国打压中国的原因,遏制中国发展要限制一些产业在中国发展,在世界上逼着很多企业重新思考在中国的布局、美国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布局,出于这种考虑,技术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三是美国和其他国家要完善自己产业链的格局,目的不是要防止过渡集中在其他国家,而是在于他自己要有发展、自己要保持就业、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这是三种不同的目的,都会发生产业调整。都跟中国有关系,一个是因为中国断供,一个是因为中国崛起,一个是因为中国产业的发展导致有些产业有些国家畸形,弥补自己的缺陷。
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一是每个企业都要努力发展;二是改善营商环境,欢迎更多的企业到中国来发展。中国确实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企业继续愿意到中国来发展,能做到更好的营商环境大家就会更多到中国发展。这个问题我倒觉得不是很发愁,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去年吸引外资增加了6%,以前说外资都是从香港转个圈,还是内资。去年看了一下项目都是欧美企业做的,绝大多数是欧美企业在中国做的投资。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因素,我们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更多的企业会来。中国的大市场这是谁也不敢不来的,这次疫情期间再次验证了中国的大市场,包括网络、线上、线下、奢侈品等。
我们的基础设施,现在5G这些新基建的发展对于新的业态、新的产业非常重要,其他的国家基础设施如果不好,新基建如果不够的话,中国是一大优势。再加上资源,中国最重大的资源不是矿产、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廉价劳动力,是相对廉价的科技人才。每年产生400到500万工程师的资源。每年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其中500多万是理工科,理工科都可以作为工程师,研发都是这些人,相对来说又便宜。中国还是有廉价劳动力,但也是高科技的劳动力。我们把事情做好,我们依然是国际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目的地,相信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这也是中国下一步要打破美国遏制非常重要的战略行为。
为什么讲这个?疫情过后美国新政府当选以后,直接格局发生的变化要有充分的认识,这个不等于全球化发生变化,而是全球化的2.0版。全球化本身会经受某种调整,这也非常正常。今天上午我们还在讨论WTO的改革问题,WTO也一定会改革,我们也要在当中提出我们的立场。全球化会继续,但是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意义上也是因为我们变了,因为我们变了,WTO成了问题。为什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交恶,你要没有变化,如果没有四十年高增长,没有增长到现在的程度没人理你,你都不够格成为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现在动不动说只有中国具有挑战我们的能力,是因为你有能力了,这点和我们密切相关,关系到我们后面的发展。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