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原副行长朱民:中国经济的长潮和大浪是什么?
浙江新闻 / 2021-03-15 10:01:21
编者按
3月10日和1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相继胜利闭幕。
回首过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冲击袭来,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放眼未来,我们又将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3月12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学院院长、央行原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教授在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委员会客厅2021年第一期活动中,开展《投资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潮和大浪》主题分享。
以下为精编后的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儿与大家相见。
我们以前总是一个线性的思维方式,从过去往前推,推到未来,大家总是这么走,遇到波动时就可以扛一扛,熬过去再往上走。
但未来的变化是一个面,当这个面迎面过来时,你用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去迎接这个面是不行的,改变思维方式特别重要。
我的题目是《投资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潮与大浪》,这是主导未来中国二三十年的根本大潮,而且它会不断地掀起大浪,我们要看到这个长潮,站在这个长潮上同时可以抓住大浪,你就是赢者。
相反,如果做不到这点,对不起,你只会被这个大浪和长潮淘汰,因为变化如此地深刻与激烈,你别无选择,这是我现在认识最深的一个体会。
所以,我今天想利用这个机会将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以及中国几个大趋势下的结构颠覆性变化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和大家做一个沟通与交流。
这些变化都是深刻的、长期的,现在已发生,在未来会越来越汹涌地发生,改变几乎今天所有的一切,影响着所有人。
在这里,我主要讲三个影响世界,影响中国,影响在座所有人的最根本的变化。
一个是人口结构,老龄化与长寿化;第二是碳中和2060,这是根本改变经济基础的改革;第三是数字化,这是一个连绵不断的颠覆过程。在所有的变化中,这三件大事是最重要的三个大潮与大浪。
中国进入一个历史突破点
2020年中国有一个历史突破点:中国第一次人均GDP达到了10000美元。
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78美元,甚至低于非洲很多国家,包括南非。
如今,我们的人均GDP上升到10000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但同时,10000美元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性门槛。
根据我们的分析,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3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通常要走16-18年,很多发达国家都是这样走过的。但继续往前走时就开始分叉了。
一部分国家可以继续往前上升到高收入国家,比如韩国;一些国家就长时间停留在10000美元,上不去了,比如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
大家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巴西在30年以前人均GDP就已经是10000美元了,今天还是如此,这是人类经济史上最令人困惑的一件事,当然也是悲剧。
为什么这个坎过不去?有很多原因,结构变化、劳动生产力变化、宏观政策、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等等。这个点在客观上成为了一个历史的分叉口,中国今天就在这里。
老龄化—需求结构的根本变化
对中国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发生一系列的事情。
决定性的第一件事是人口老龄化与长寿化。因为老年人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个的需求结构会随着社会老龄化发生根本变化。随之,整个供给结构、整个金融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中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约12%,年轻人、中年人的比重逐渐持稳并出现下降。
最为关键的是出生率太低了。这意味着未来我们会进一步老龄化,今天的人口结构不可持续,老龄化的速度非常迅猛,远远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象。
我做过一个很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会比今天减少3300万。这或许问题不大,但分年龄来看,所有人都惊讶了。
2050年,我们60岁-69岁年龄段的总人口将增加7000万-8000万,70岁-79岁增加1亿,8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口增长8000万,60岁以下所有年龄段的人口都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从现在到未来的30年,净增的人口都在60岁以上,60岁以下都是净减。40岁年龄段减少8000万,20岁年龄段减得最多,1个亿。
相比现在,到2050年中国将净减2亿的中青年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行业都不可能再存在了。净增3亿的老年人口,也会让整个需求都为老龄人主导。我们即将生活在一个老年社会之中。
今天我们老年人的赡养比是4.5:1,即4.5个人工作养1个退休人,到那时这个比例将是1:1。那得怎样的劳动生产率?你们在座的各位就做好自己养自己的准备吧。
让我们想想,2050年的需求是什么?不只是养老,还有很多,我们老龄化现在最能对标的是日本。
日本建筑萎缩,制造萎缩,农民群体也萎缩。老年人不需要那么多物质产品,增长的是医疗服务。政府的开支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所有的开支都没有太大变化,唯有医疗的开支节节上升。
想一想,你未来老的时候需要什么,你今天就投什么。现在,大家很关注住房,但日本从老龄化以来,整个的住房开工率一直在往下走。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达到最高水平的时候,东京的住房土地面积超过了美国整个加州,但之后房地产的高价一路下跌。
现在日本到处是没人住的老房子。老年人将房子卖掉,变成现金支持自己住到养老院去。房子是给人住的,住的人发生结构性变化,你投资房产还有未来吗?所以说,老龄化是房地产业的死敌。
当住房投资不再重要时,金融理财会变得重要,人的资产收入会越来越多地走向金融端,而不是走向房产。所以整个的金融结构会有大的变化。
老龄化给金融带来的挑战更大,今天中国的社保基金占GDP的比重只有10个百分点,商业保险只占GDP的0.02%。企业年金呢?只占整个GDP的0.2%。
按照现在的预测,我们许多人将来都会活100岁,所以2050年,你准备好了没有?
碳中和—经济发展发生结构性变化
大家如果只把2060年碳中和看成一个环保问题,这是一个误解。碳中和是中国的一个新发展模式,是以碳中和为抓手,根本上再造中国经济基础的一场巨大革命运动。
中国已经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党中央也几次强调对这个承诺我们是认真的。全世界都朝着碳中和方向走,这是大潮,大势所趋。
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30年到2060年的碳排放会是一个急剧的下降,通常发达国家是1990年到2050年,我们等于要走30年,就要将发达国家60年的碳中和的剧烈结构变化走完,所以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要知道,我们不只是生活在排放之中,我们还生活在增长之中,2050年我们预测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比今天翻番再翻番,当我们的GDP增长4倍于今天时,要求我们的碳排放降至0,我们的能耗效率要提升3-4倍,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科技的突飞猛进。
实现2060年碳中和,这需要科技的力量来主导,而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投资。估计从今年开始,我们就会投入GDP的1-1.5%在这一领域,也就是说一年投入1.5万亿人民币,以后逐渐会增至5万亿元到10万亿元的规模。
所以碳中和不只是环保、减排,而是整体经济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我们得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的经济基础,从一个粗放的以煤为基础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经济基础转变为一个完全以电为基础,但能耗效率极高的高科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是一个根本的生产方式的变化,这是一个根本的发展模式的变化,这是一个根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中国的机遇,是中国新增长的故事。
所以,不要低估碳中和,这是一件大事。
数字化—改变一切
数字化的大潮正在到来。
在今天这个阶段,科技本身就处于一个爆发阶段。再加上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过程。这不是你欢迎不欢迎的问题,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竞争,理解这一点特别重要。
从科技与人工智能的角度,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个的智能科技创新,底层是计算,已经完全被机器取代了。
第二是感知视觉与听觉,我们现在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已基本数字化。
下一步,机器能否认知、理解与洞察?现在人工智能最大的突破在自然语言处理,而自然语言处理是突破机器有没有认知的一个关键点。但我们可以看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这一系列的新技术,以及速度计算能力的提高,机器正在接近人的智能。
当然,最大的是机器有没有创造力,现在机器可以归纳人的思维方式,然后提出比人的思维方式更完美的方案,它是不是创造?
我们现有的人工智能已经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应用场景,所以我们可以将机器能否取代人的辩论先放一放,先将机器能用的地方用起来,这个世界就会在根本上被改变。
我们正在从4G走向5G,4G是智能手机的4G,大家知道它改变了生活,它连的是人,我们现在正在走向5G,5G是云,5G+云,要连的是物。但5G其实也是一个过渡,5G的根本目的是过渡到物联网。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中国现在在人工智能走得很前面。我们做过索引,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的学术论文发表、专题申请,中国已经是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全球20家顶级的人工智能企业,7家来自中国,美国占了8家。由此可见,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的科技能力还是很强的。
但要看到,我们的技术差距还很大。我们做了很简单的分类,在云计算领域,美国在2010年占据全球100%的市场,十年以后中国已占了10%;我们的半导体,中国十年以前在全球的占比只有4%,今天11%。当然,我们的半导体还只有小芯片,做不了大芯片。此外,软领域件,中国占整个市场份额12%;光伏电板中国占全世界市场的比例达到50%,但15%-20%核心技术还是在外面。
高铁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但高铁从震动到检测到电子系统还是在外面,我们的飞机——起落架、机壳都能做,发动机、导航和电子启动都在外面。
科技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一些国家开始“卡中国脖子”。我们有长项,也确实有明显的短项。怎么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自主创新列为国家战略,为什么要搞新基建。
新基建的核心就是在传统的物流、人流上加一个数据流,产生产业流与资金流,最终产生了价值,让软硬件结合起来,这变成国家当前的战略。
数据流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现在有350多万个4G基站,占全球4G基站的51%。根据计划,中华将用五年时间将5G基站建完,去年目标是60万个5G基站,实际建成了78万个;今年的目标100万的,估计可以建130-150万。今年开始,沿海与主要城市都将覆盖5G。
我是工信部的战略顾问,参与5G也是多年了。2020年是中国的工业物联网突破之年,我们现在物联网网点节点已超过美国。现在我们在做10万个工业APP,意味着重型设备出厂上APP,以后就是设备自己工作协作,不需要人了。顺便说一下欧洲刚刚定的计划,要在十年以后60%的企业上云。显然,我们要超过他们。
所以,工业互联网是一个抓手,核心理念是通过新基建,建一个信息科技高速公路,让我们科技企业的数据、存储等来支持高速公路的建立。企业、金融、交通等等都要上到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将它做为自己的平台,将自己的产业、企业与行业数字化。
这有点像1993年美国做的信息高速公路法案,这个法案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互联网产业。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美国互联网产业领先全球的原因之一。而我们现在希望制造一个中国的高科技高速公路网来推动中国的5G与物联网发展,这是一个大战略,国家的战略就是全力以赴地做这一块。
数字化分成三块,第一是数字生产,即软件。第二是数字平台。第三个是最深远的,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电子商业、工业、农业等一系列的所有的行业归根结底都要数字化,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非数字化的产品或没有和物联网相连的产品将来很难再销售出去。我们每个企业都要做自己的数字化转型,这是未来,这是大浪。
所以在未来,重点要投资三个基础设施,“云基建”、“管基建”与“端基建”。云是指数字中心,背后是服务器、计算能力、数据储备,是一个人工智能问题。管是指基站,比如卫星、智慧杆。端是什么?以后万物为端,手机都不一定是端,手机也会面临革命性的颠覆。
下面举几个例子。
汽车最大的发展是网联,我们可以预见以后的V2X技术(车联万物)会发展得非常好,物理与软件与硬件集合起来,所以整个城市、整个车、整个交通、整个运营,最终是将人连起来。
武汉发生疫情时,武汉上线了第一个医护平台,老百姓可以去实体医院,也可以去网上医院。医生开处方,看完了以后经过审核,方子直接到药店,快递小哥将药送到你家里。拍片子的话,现在可以线上预约医院,远程拍,拍的片子马上进档,所有费用自动进入医保结算,通过支付码支付掉。你不用出门就可以看病配药,这改变了患者与医生的生态,最关键的一点是可以将患者的数据标准化的存下来。
这次中央将数字治理提得很高,社区平台是社区数字化治理的细胞。比如武汉一封城,第一次在武汉出了一个社区平台,现在在这个平台上又引入了政府,将监督、预警、疫情都报进去,又引入了商家,所以是TO C、TO G、TO B的综合体。10万/平米的小区和1万/平米的小区,居民的需求不同,相当于是自动筛选,让不同的商家进入到不同城市的小区,效率更高,客人的粘度更高。
深圳发行了智慧杆,集合通讯、环境、监控、信息发布、能源、安全、交通、照明等,这是城市智慧治理特别重要的一个工具。我们发现在小区周围布智慧杆的小区停车方便了,治安好了,最关键的是小区的案发率急剧降为零,因为智慧杆可以在22秒识别一个人是否可能会犯罪,保安可以将他劝退。所以,现在综合技术,这就是综合,这个杆本身是一个平台,它将很多东西连起来了,现在深圳试点得很好。
所以,后疫情时代的新趋势是,从资源驱动走向数据驱动转型。数字经济与新基建驱动下,社交距离逐渐走向远程无接触,价值链逐渐走向双循环。这是现在看到的生态与技术融合发生的根本变化。
国家的目标是什么?回到这一点,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要立足自己的技术,我们建的就是科创与数字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核心是流量。
数字化转型影响一切,你别无选择。这会是一个极其剧烈的变化,因为市场与技术的变化会非常快,极其残酷的竞争。一旦机器进化启动,机器就会不断地学习,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们要做的是走在机器进化的前面,成为掌握机器进化的主人,这就是未来。说来有点哲学,但这确实就是未来的实质,这样我们才能将中国从制造中心走向创新中心。
所以看到这个大潮,最后总结一下:人口老龄化与长寿化——改变根本需求、供给与金融;碳中和2060——中国整个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再造;数字化——根本上改变所有的一切。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极其伟大,令人振奋的时代。我希望各位都能看到这个变化的大潮,成为未来的赢者,谢谢大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