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潘光伟:新担当新作为 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贡献
新浪财经 / 2020-12-17 15:11:50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20年12月17日-18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服务”,17日下午举行融资租赁业峰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潘光伟出席会议并演讲。
以下为会议实录
新担当 新作为
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贡献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媒体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即将辞别旧岁,喜迎新年;国际金融今年的论坛能在抗疫的大环境下如期举办,非常不容易,凝聚着大家的辛勤付出。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商业银行开办金融租赁业务的背景和成效
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发轫于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但直到本世纪初期国内租赁行业发展相对缓慢,截止到2007年年初,全国只有12家金融租赁公司,其中仅6家正常经营,资产总计不到200亿元。
2007年,我国启动了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试点工作,主要发挥了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银行资金可以增强金融租赁行业的资本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引入了商业银行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强化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意识和管控手段。在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积极带动下,非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开始通过重组推动战略转型,金融租赁业务逐步走上正轨,探索出一条健康、规范的发展之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租赁行业持续增长,总资产超3万亿,取得跨越式发展。目前,国内已开业的金融租赁公司有68家(不含专业子公司),其中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为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47家,占比69%。2019年,行业整体拨备率约360%,不良率维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总体发展稳健,风险可控,保持着向好的发展态势。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逐步显现。近年来,金融租赁行业服务领域涵盖航空航运、能源电力、道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医疗教育等国计民生重要领域。2019年,行业投放金额排名前三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放金额分别为1952亿元、1664亿元、1498亿元,占比分别为22%、18%、17%。金融租赁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放融资租赁款约830亿元,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医疗设备领域投放超40亿元,服务保障社会民生;向中小微客户投放4500亿元,支持国民经济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助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帮助中国制造走出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逐步成长为我国金融领域一支重要力量。
二、金融租赁行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应对建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无论是整个宏观经济大环境还是具体到金融租赁行业小环境都出现了巨大变化,金融租赁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行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9年,行业经营租赁投放金额912亿元,同比下降10%;直租项目投放金额1181亿元,同比下降17%。波音737MAX飞机的停飞成为2019年航空租赁业务发展的掣肘,欧洲传统融资机构逐渐缩减船舶融资规模,金融租赁公司境外业务整体相对谨慎,规模扩张增速略有收缩。二是经营展业领域相对集中。2019年,注册资金前十位的金融租赁公司实收资本合计915亿元,行业占比为41%,头部效应较为明显。从境内租赁资产分布行业来看,金融租赁资产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14%)、制造业(占比8%),行业集中度为74%。此4类行业均为重资产行业,亦为资金密集型领域,受疫情影响,潜在风险防控值得重视。三是金融科技成为制约短板。比较多数主流金融机构已基于大数据资源和分析技术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智能授信决策系统,伴随着金融科技与智能风控的融合,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数据获取能力、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以及数据处理能力、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的难度将会成为影响金融租赁公司风险识别、预警和管控能力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但“逆境中见机遇”。一是制造强国带来新业务需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科技自主、产业链全面升级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租赁的“融物”特征,天生与制造业匹配,如在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进口替代、高端装备等行业的自主研发、升级换代过程中,金融租赁都将找到契合之处。二是新兴产业带来新市场机会。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这些产业都是金融租赁支持、服务的对象,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固定资产和新增设备投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金融租赁行业发展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潜在市场。三是双循环催生新机遇。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国内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强大内需消费韧性的有效释放、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及近期中央提出的需求侧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将为金融租赁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及到203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建议,也为金融租赁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作为连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特殊纽带,金融租赁行业应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回归租赁本源,加速转型升级,走专业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新的担当、新的作为,聚焦国内大循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在此,我想和各位分享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坚守本源,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租赁行业应秉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发挥租赁与实体经济具有天然联系的行业优势,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着重支持先进高端制造业,围绕核心企业开展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租赁,建立共赢共发展共担风险的新机制。二要围绕支持“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治理,培育新的业务与利润增长点,实现与新兴产业的互惠互利、共荣共生。三要支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发挥“融资融物”相结合的优势,着力解决农业全产业链的设备与流动资金的配套,保障农业基础作用和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加速转型,开拓特色化发展道路。在监管趋严、风险暴露、盈利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行业分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金融租赁公司如何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资源禀赋、风险偏好和人才储备,明确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开拓特色化发展道路,实施差异化竞争,已经成为摆在各家机构面前的现实课题。金融租赁公司应更加主动由规模化快速发展向差异化、专业化发展转变,通过深入挖掘租赁产品的特色和功能,逐步在租赁物购置、管理和处置方面形成专业优势,在航空、航运等领域开展特色经营,与银行信贷等传统融资方式形成明显的差异和有益的互补,在行业内形成层次分明的专业化经营格局和特色鲜明的差异化竞争格局。
三是深度整合,构建“融资租赁生态圈”。随着金融行业专业化、特色化转型的加速,以租赁为基础与金融资源以及其他行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嫁接,已成为金融租赁公司提高盈利能力、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业内部分金融租赁公司联合其他金融机构探索开拓“租赁+”业务,如“租赁+保理” “租赁+信贷”“租赁+保险”“租赁+信托”等,已有成功案例。未来金融租赁公司应发挥金融租赁“融物”特点,探索更多联动模式,打造以“租赁+”为特点的综合服务运营商,构建“融资租赁生态圈”。
四是夯实基础,完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机制。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形成有效自我约束,树立良好市场形象,获得公众信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存在股东专业素养、履职能力不足,股东及董事会对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的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今后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加强董事会建设,提升董事能力,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功能,及规范高管层履职。
五是固本强基,培育专业化、多元化人才队伍。由于“融资融物”双重属性,金融租赁适用独特的法律、财税、会计、监管政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行业服务范围涉及多个细分领域,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生产、运营、流通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当前业内人员多来自银行体系,对产业了解不够深入。目前国内提供租赁专业人才培养的渠道不多,专业人员补充渠道尚不完备。未来,金融租赁行业应加强“忠、专、实”人才队伍的建设,将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培养作为我国金融租赁行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三、行业协会助力金租行业行稳致远
近年来,根据当前金融租赁行业整体现状和金融租赁公司发展需求,围绕更好服务会员单位高质量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中国银行业协会有针对性地发挥行业组织平台作用,服务行业行稳致远。
一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了多次金融租赁公司高层座谈会,促进监管和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沟通。
二是宣传平台作用,连续三年编制《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反映行业发展成果,提升社会认知度和行业影响力。
三是发挥自律平台作用,发布《中国金融租赁行业自律公约》,维护金融租赁业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领行业理性规范发展。
四是发挥培训交流平台作用,组织航空、航运、设备、资金、内控、融资等多条线、多领域的业内培训和交流,加强业内经验分享,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促进行业合作共赢。
今后,中国银行业协会也将一如既往地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引领作用,当好监管部门的助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行业智库作用,为双循环下金融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谢谢大家!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