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荣: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应如何按下“重启”键
中国绿色经济 / 2020-08-17 12:46:50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应如何按下“重启”键
陈玉荣
谁曾料到,2020年春节,迎面赶上了“黑天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疫情带来的影响,短期是服务业,中期是制造业,长期是失业问题。中国企业面临了一场“生死大考”,每家企业、每位员工都被推上了战场:面对同样的危机,谁能活下去?在企业生命历程的种种危机下,又如何一次次扛过来?2020年已开启了下半场。刚刚落幕的上半场充满各种奇幻剧情:疫情意外爆发,全球经济陷入动荡,国际局势扑朔迷离。国家、企业和个人,都面临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6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4.9%,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将在2020年陷入衰退,这将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首次全球性衰退。那么,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哪些变化?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变化和谋求发展呢?
尽管外部对国内宏观经济预测处在下调阶段,但中国的经济复苏曙光初现。当下供给侧要素的恢复情况相对积极,与疫情初期相比,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劳动力市场稳定向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 ,比2月份下降0.3%。具体来说,中国宏观经济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复苏呈现各自的特色。生产供应有序恢复,复工复产进入“下半场”:截至4月份,中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基本恢复生产,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复工率超过99% 。但由于新冠疫情对全球需求端的冲击和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导致中国以进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外需求下降导致的外部订单减少,以及国外经济停滞导致原材料和元器件供应不足。不少企业因此被迫减产、调整生产计划。下半场的关键挑战在于复工复产不同步,全产业链缺乏有效协同,这对中企提出新的挑战,也是倒逼企业增强忧患意识,提升供应链柔性,加大数字化和科技投入的契机。
笔者认为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短期是一脚急刹车,会有阵痛,但长远来看是正向有利的促进作用,疫情之后多行业将迎来逆势爆发。我们正站在时代趋势的风口上。人类迄今为止走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蒸汽时代”、第二次“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时代。每一次革命都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在,而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物联网飞速发展的温床中,中国更是全球互联网、物联网应用领先国家,无数让生活更加未来化、科技化、便捷化的应用相应而生。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关注其短期冲击,但也要重视其长期影响。如果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审视当下的变化,我们会发现,疫情的爆发并没有让时代列车发生转向,反而犹如助推器,让一直缓慢推进的历史进程加速到来,让蓄势待发的新趋势喷薄而出。这些新趋势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势,以及中国企业的未来运势。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进入21世纪后的这20年。我认为,中国经济在这期间经历了几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全球化是普遍共识。中国经过了漫长、艰难、曲折的“入世”谈判,最终在2001年成功“入世”,乘着全球化的东风,享受“入世”的红利,迎来了一波极为强劲的增长。很多中国企业在这个阶段高歌猛进,快速发展壮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民粹主义思潮、逆全球化思潮在一些国家抬头。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数量驱动的高速发展转向质量驱动的中高速发展。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着手构建一系列遏制战略。
2018年初,美国率先出牌,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随后中国出台反制措施。在制裁和反制互有来往的同时,双方展开了多轮贸易谈判,最终于2019年底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这一阶段,中国的出口型企业所受影响较大。
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达成后,大家普遍预期中美会进行第二甚至第三阶段的贸易谈判,中美博弈还将继续。但新冠疫情的意外爆发,让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随后全国多地均发现确诊病例。中国以举国之力展开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这期间全国经济活动几近停滞,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跌了6.8%。
4月初,根据一些权威组织对中国企业商业运营的影响所做的线上问卷资料显示,疫情对一季度的中国经济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对众多中国企业而言,“活下去”成为这个阶段的首要目标。疫情从3月开始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非常猛烈的冲击。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对2020年实际GDP增长率的预测:全球-3%;美国-5.9%;欧元区-7.5%;中国1.2%。但最近两个月疫情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显然超出了IMF在4月中旬的预期。6月24日,IMF更新了预测,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从-3%下调到-4.9%;美国从-5.9%下调到-8.0%;欧元区从-7.5%下调到-10.2%;中国从1.2%下调到1.0%。综合预测结果,IMF得出结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都将在2020年陷入衰退,而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第一次。
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的爆发打乱了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可以预见,在新冠疫情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将会呈现一些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也将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前面提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视中国为21世纪最大的威胁,开始实施遏制中国崛起的政策。疫情将大大增加中美甚至中国和西方之间对峙升级的风险,在经济、技术、金融等领域,摩擦甚至对峙在未来可能会愈发频繁,我们将长期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一个崛起大国与一个守成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冲突有其必然性,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的结构性矛盾将引发战争,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开这个陷阱需要极大的智慧,所以中国提出了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认为,博弈论中的合作性竞争策略可作为一个参考。大国之间不必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可以培养起既激烈竞争又合作共存的新型大国关系,从而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全球经济“区域重组”的进程将加快。国际关系可分为下列几种模式:一是单边主义,即一切外交政策或贸易活动均从自身利益出发,忽视他国利益;二是双边主义,即和其他国家一对一地协商并签订合作条约;三是多边主义,即世界各国在统一的规则之下展开外交和贸易等协商,例如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基于多边主义而成立的。
近年来,区域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变得日益重要。这里的“区域”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一些国家基于共同利益而达成限于这部分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就是内外有别,例如东盟就是基于区域主义的。实际上,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向东盟国家转移。墨西哥挤占了一部分原来中国对美出口的高附加值商品的份额。在逆全球化阴云笼罩、多边主义遭受质疑的当下,“区域主义”日益流行,全球经济“区域重组”的进程或将加快。那么,到底怎样应对这一潮流?答案是强化国内循环,继续对外开放。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6月18日,刘鹤副总理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的内需体系,同时继续对外开放。在我看来,即使没有这次疫情,没有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也已进入了必须主要依靠内部因素驱动的阶段。所谓内部因素主要是指能够提高效率和生产率的因素,如制度改革、技术进步等。所以,要继续深化改革,鼓励企业创新,培养起一个公平、开放、法制化的市场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释放人民的潜力和智慧。
这次疫情来势迅猛,但现在看来将是一次短期冲击。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而失去对未来大势的判断。我认为虽然疫情给中国经济踩了一脚急刹车,但企业人请不要惧怕,急刹车带来的阵痛只是短期,长远来看这次疫情却是一次崛起的契机!请记住任何一次危机,背后必然有着机遇!多难兴邦,企业在危机之下或是看清风口自我发展,或是在危机之中追赶对手、超越对手!好的企业应该顺势而为转危为机,成于萧条。因此,我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如何从根本上把企业做好,这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我始终坚信,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其人生经历,而没有经历过困难的生活毫无意义。不管是当前疫情所造成的困难,还是未来会遇到的其他困难,只要我们正视它们积极面对,跨过这些坎后的我们就会变得更强大。有鉴于此,中国企业应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探寻发展机遇。
现代经济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可能面临下图所示的双点均衡状况。图中点A是低点均衡,点B为高点均衡。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两点之间时,既有可能滑落至低均衡点,也有可能上升到高均衡点,这取决于这个国家选择何种发展方向。
以中国为例,1820年时中国(清朝)的GDP总量为2800亿美元(以2011年价格计),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之后中国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积弱积贫,走向了低点均衡,而造成这个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那时的中国没有走上建立现代国家的道路。
1978年后中国从人均GDP排名世界第133位(与孟加拉国、马拉维和布隆迪相当),到2018年时排名世界第77位(与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和土耳其相当),靠的是持续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走向图中B点的高点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走上了建设现代经济的改革开放道路。毫无疑问,只有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经济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迈向新的高点。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前行,中国有望在2030-203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达到12500美元)。在这个大背景下,产业升级将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一个趋势,企业可以从这个产业升级趋势中寻觅商机。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依然有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仅1000元人民币。如何缩小巨大的财富和收入差距,以及巨大的地区和城乡差距,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分化成为趋势,企业同样可以从这个产业分化趋势中寻觅商机。
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的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经济阶段、起飞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经济阶段、消费升级阶段。1978年时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当时仍处在传统经济阶段。
在1978-1992年期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此时处于经济起飞的准备阶段。
在1992-2008年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起飞。从2008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从数量驱动转为质量驱动的成熟经济阶段。从消费角度来看,处于消费分化阶段。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所处阶段,是企业在制订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做的功课。
进入后疫情时代,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产业分化和消费分化的趋势,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我认为需要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危机意识。危机,不言自明,“危”中孕育着“机”。越是能在灾难和商业挑战中找到出路、看到光明,就能越早摆脱危机,重获新生,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要意识到中国经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必须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疫情之后,很多企业虽然复工复产了,但却不得不面对萎缩的需求或者根本无订单的状态。从本质上讲,商业的本质是解决如何实现供求之间更高效对接的问题,供求对接越是高效,一家企业(组织)的运行效果就越高,反之就越差。不过,需求本身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求冰山”上的显性需求部分容易被企业识别;而隐性需求隐藏在“需求冰山之下”,往往难以被洞察。在疫情的冲击下,显性需求萎缩,更多供给端的厂家试图与萎缩的显性需求进行连接。这样一来,供求之间连接效率必然下降,供求之间的断裂将加剧,为抢夺存量市场,价格血战将更加激烈。因此,复工复产看似是一个供给侧的问题,但实际上根源在需求端。面对当下困难,企业只有洞察并试图去满足消费者隐性需求,才能实现错位,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
自强意识:要意识到中国和世界的营商环境在短期内难有较大的改善,必须学会自立自强。当下,世界千变万化,危机无处不在。如果有人和企业故步自封、忽视甚至拒绝改变,那么面临的可能会是淘汰。想要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唯有随时做好准备,适应变化、顺势而为,才能在风浪来临的时候,依然保持定力,有效抵抗风险。所以,在后疫情时代,要推动员工读书计划,线上学习;要求文件化公司的管理制度,SOP工作流程,集思广益优化公司管理等。
寻机意识:一项针对企业家的调查显示:疫情导致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选择了维持既定的战略方向不变。这一调研结果释放的信息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方面在于:中国企业家的“逆商”水平不低;“忧”的方面在于,疫情之后,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可能已经发生了“漂移”,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企业维持市场战略不变,可能会显著降低供求之间链接的效率,犯下“刻舟求剑”式的错误。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要抓住疫情推动的机遇,越是猛烈的危机,就越蕴含着越巨大的机遇。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但又打开了一扇窗。要意识到中国经济在中长期蕴含着大量商机,需要企业去积极寻找和努力开发。诸如在线下短期内陷入困境、无法经营之时,线上交易、“云经济”迎来了高光时刻,在线教育、在线会议、在线医疗这些看似很难被大众接受的模式,看似需要厂商花数年时间教育用户的模式,突然在疫情面前如此轻易被普及。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同时,也推动着消费者的行为和心里发生变化。生活的变化促进消费习惯不断更迭,而新的消费习惯又会带来新的商机。诸如卫生,大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卫生和环境的卫生;健康,对于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会更加重视;线上教育,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成为趋势;宅经济和远程办公;云经济、线上交易;疫情会过去,但在线教育崛起的趋势不会过去。虽然复学之后,教育还是会回归到传统的课堂教育上,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融合将会成为一种大趋势。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打造远程协同工作的能力和习惯,做好线上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合理控制成本并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寻找并投资疫情过后可能的业务突破点与创新点,提前布局,迎接疫情过后的业务增长,由“危”转“机”。
以上“三个意识”不仅仅是企业应对当前困境的临时武器,也应成为企业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的长期行动指南。正如马云创业伊始,其目光并非聚焦在“盈利”上,而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种格局和视野,是让他走到今天的终极秘诀。在这个复杂和动荡的世界里: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是长存的;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清晰企业定位,了解顾客需求,保持企业活力,紧跟国家政策,关键时刻不退缩,规模壮大不张扬。必将是国之栋梁企业!为此在文章的最后,笔者希望我国企业要拥抱新变化,适应新趋势,并且逐渐走上一条育新机、开新局的活力之路(注:本文作者系中国绿色经济公众平台陈玉荣博士撰写)。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