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赵福昌:宏观调控注重中长期思维 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详情

赵福昌:宏观调控注重中长期思维 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8-10 10:54:21
2020年上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党中央及时决策、积极应对,取得了抗疫和经济恢复“超预期”的成绩。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上半年的成绩充分肯定,总体看,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短期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球表现亮眼。在会议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形势依然严峻”,突出了中长期矛盾的变化和持久战思维,对宏观调控政策设计提出新的要求,既要强化宏观调控的中长期思维,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均衡;又对短期宏观政策实施提出新要求,要“落地见效”,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巩固来之不易的成绩,保障全年目标实现。
 
宏观调控要强化中长期思维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
 
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了研判,提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总体上,上半年抗疫和经济恢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亮眼的成绩充分说明我国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应对及时科学,措施得力有效。
 
上半年经济恢复成绩虽然亮眼,但中长期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凸显。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以及对新冠肺炎疫情认识的深化,我们对形势判断也有了深度的认识。这是对中长期宏观调控提出的新要求,上半年宏观政策措施着力短期应对疫情防控和保住“基本盘”,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侧重短期应对的措施,但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和经济积极复工复产,短期冲击在相当程度上得到对冲。在应对过程中,疫情蔓延的演化趋势也随着防控的进展,认识上不断深化。当前,中国经历了几波疫情(武汉—全国—北京—新疆等)暴发,但世界大部分国家仍在第一波暴发过程中(如果说国外有第二波,也只是开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长期的,如果没有特效药或有效疫苗面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将超出我们一开始“短期冲击事件”的认知,会延续几年。所以,疫情认知也经历了一个“短期冲击事件”到“中长期影响”的变化,其中因有效药物或疫苗的不确定性而使整个疫情蔓延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对社会经济影响也呈现高度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也将具有长期性,中美关系复杂多变,逆全球化的趋势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与全球疫情交织在一起,相互推进,使我们的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回到过去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经济影响也从“短期认知”变为“中长期认知”的问题,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有持久战思维。正如会议所表述的:“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宏观调控思维的转变并不表明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而更应该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形势变化之下的一种适应性选择,着力实现自主创新发展,突出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宏观政策短期要注重落地生效
 
在突出宏观调控中长期思维的基础上,我们仍需要注意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和疫情影响仍有较大变数,已经取得的经济成绩背后也存在一些不足。上半年经济数据看,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驾马车,进出口表现超预期,下半年能否持续这种势头,仍待观察;投资中基建等表现突出,但是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仍不及预期,这也表明短期经济形势也有较大不稳定性。综合上述情况,“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短期宏观政策要根据形势需要,准确把握着力点,正如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积极有为与之前表述类似,注重实效是新的提法,总体表述看,政策着力点不再像上半年强调的要“加力”,而是注重已有政策落实好、重效果,着力保障出台的积极政策尽快落地,产生实物量或见到效果。如,专项债券可以做资本金的使用问题,如何在项目收益界定、债务期限匹配等相关内容上进一步明确,促进可选项目的落地,形成实物量;对于一些优惠政策,需要在享受资格认定等方面进一步在总结实践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动态优化,让已有的政策更加落到实处。同时,会议也强调,“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也是强调短期和长期的统筹考量,体现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中的权衡和把握。
 
“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货币政策表述相较之前有趋紧的感觉,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本次会议强调“灵活适度”,前述内容不再提及;社融表述也有新变化,两会报告的表述是“明显高于去年”,这次只提了“保持合理增长”,这些也都体现了基于宏观形势判断的调控思维的变化,有别于之前的“积极”力度。但同时会议提出要求“精准导向”,是对货币政策实施提出的新要求,优惠性的政策精准到位,使该享受的主体及时享受,避免偏离政策目标,正如会议提出的,“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在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落地见效的同时,也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通过系列政策合力,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同时,要积极稳定经济增长,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要着力消费、投资特别是新基建等,持续扩大国内需求,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有效落实其他区域战略和攻坚任务等,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中心主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