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马洪范:财政应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详情

马洪范:财政应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 / 2020-06-02 11:28:36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财政如何安排2020年度政府预算,如何制定和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公布后,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
 
与政府工作报告紧密对应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预算报告与政府工作报告紧密对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
 
预算报告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财政收支政策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点对应编写,预算安排突出政府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在预算报告中得到充分、全面的数据体现。
 
从写法上看,今年的预算报告具有可读性强、易于理解的鲜明特点。预算报告的正文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一气呵成,体例完整统一。正文之后,列示了18个附件,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个,大量采用数图结合的方式,进行5年甚至10年的数据比较,形象生动地展示重大政策的出台、实施及成效,用时间轴图介绍重点工作的开展节点和具体进程,回应了社会公众的重大关切,便于理解预算报告。
 
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严重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在这种形势之下,财政预算报告直面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明确作出一系列政策、工作安排,以更大的力度、更加积极有为的举措,坚持精打细算、把钱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给全国人民、各行各业传递了极强的信心。具体财政政策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预计全年减负超2.5万亿元;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财政赤字,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加大各类结转结存资金盘活使用力度;三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中央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四是缓解地方财政困难,新增加的财政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安排给地方,同时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五是扩大政府投资规模,比去年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万亿元,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从主要收支政策和重点财政工作上看,围绕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支持保居民就业、支持保基本民生、支持保市场主体、支持保粮食能源安全、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保基层运转、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支持国防、外交工作等十方面重点,出实招真招特招,用全力,务实效,谋创新,推改革,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财政部门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围绕减轻患者救治费用负担、提高疫情防治人员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加快疫苗和药物研发等出台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同时实施一批阶段性援企稳岗兜底等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纾困和发展,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2020年的预算安排中,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应采取多项重大举措。
 
一是中央财政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二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新增设立特殊转移支付,作为一次性财力安排,重点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应对下半年不确定因素等;三是在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方面,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四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方面,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新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城乡社区;五是在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方面,加大对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科研攻关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资金需求;六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七是在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施一系列财税政策,支持做好保就业、保民生、保运转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恢复、财政平稳运行。
 
这些预算安排充分体现了财政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做好疫情防控和支持复工复产同时,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突出可持续、保底线,促进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