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好这五个问题
《瞭望》新闻周刊 / 2020-05-28 09:51:19
CFIC导读
◆如果说城市群都市圈的空间架构是区域经济的脊梁和骨骼,那么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就是区域发展的五脏六腑,要素市场就是联系区域全局的神经系统,营商环境就是区域发展的“腠理”、是体内微循环健康运行的重要依托,而集聚而来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脑”和“中枢”。
◆这五方面构成区域经济的有机体。疫情冲击之下,各地抓好这五个方面,好比强健了区域经济的有机体,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之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黄奇帆(资料图)
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
文丨黄奇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目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稳定,复工复产进展顺利,但由于欧美国家疫情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经济陷入停摆,未来几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萧条是大概率事件。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实质性影响:不仅外需下降,而且产业链也将因欧美停摆遭到上下游夹击,这个时间短则一两年,长则可能持续三五年。
对各地区而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做好自己的事、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根本之道,而其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源,以下五个方面值得重视和注意。
合理规划城市群都市圈空间架构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各类城市正由各管各的发展阶段迈向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地区已经开启了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其中的红利将高达数十万亿级。因此,接下来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围绕一些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都市圈、城市群应当成为我们新形势下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而这需要高瞻远瞩地做好规划布局。
一是合理布局中心城市功能集聚区。任何大城市,都有居住、商务、产业、教科文卫、基础设施和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集聚区,在布局上应结合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按照“大联通、小分布”原则,实行“多中心、组团式”策略。每个组团内部,都配建上述功能设施,但要分类布局、相对集聚、互相配套;各个相对独立的组团之间,依靠自然山水体系和城市绿化带合理分隔,并通过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互联互通。这种板块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最优的现代化大都市,能够有效疏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二是科学安排城市群内部功能结构。世界知名的城市群一般都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城镇化率在70%以上;
大中小城市规模协调,相邻城市人口比例大多在1∶5以内,这种比例不能过大,过大了如同齿轮模数不配无法啮合那样,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功能传递和要素流动就会受影响;
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优势互补。
对中国的很多超大城市而言,其发展规划一定要考虑三个圈:即超大城市本身2000~3000平方公里的核心圈、以超大城市为中心100公里的半径形成都市圈、包含超大城市在内的以200公里为半径范围内其他大中小城市共同形成的城市群。超大城市有义务带动周边、照应周边,不仅要考虑自己市域范围的事情,还要考虑到整个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一方面,要将部分资源让渡给都市圈、城市群,以促进后者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后又会众星拱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超大城市实现更好发展。
三是规划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都市圈、城市群要形成有机整体,综合交通网络是其血管系统。要重点建设以下四个交通:
一是承载区域枢纽功能的大交通,包括铁路、机场、港口通道等,这是城市群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基础要件。
二是承载各城市之间连通功能的交通,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等,是城市群的动脉血管。
三是承载市民日常出行功能的城市内部交通,通过城市道路、地铁轨道及公交站场建设,确保城市平均车速达到30公里每小时,高峰时段不低于15公里每小时。
四是承载各种交通方式衔接过渡的换乘枢纽。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区域地位,对助推城镇化极其重要。
积极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
此次疫情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引起广泛关注和担忧。从目前复工情况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自成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比那些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这些地方的电子制造相关产业的配套零部件,超过80%是在本地生产。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在疫情时期更凸显其竞争力。
这种在一个地方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与传统的水平分工区别在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尽管还是国际化水平分工,但不再是广泛分布在地球每一个角落,而是选择合适的地区,在1小时到3小时车程半径内(50~200公里半径)形成整个上中下游70%以上的零部件、半成品的集群化生产基地。这不仅可以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机整合,避免行业内的供需错配,使供给更加精准有效,还能通过产业链条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良性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创新,促进优胜劣汰,延长产业寿命周期。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能够有效降低物流等成本,补齐创新等短板,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能为地方政府调结构、转方式起到核心支撑作用,是不容易垮掉的。疫情之下,我们更应该倒逼自己去补齐产业链集群的短板。具体方式上,要推动三种集群:
首先是制造业上游、中游、下游的集群。比如说汽车产业,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要形成支柱,就要把上中下游原材料、零部件产业、各种模组的百分之七八十实现本地化生产。又如,搞电子产业,笔记本电脑有2000多个零部件,就要几百上千家零部件企业,从集成电路到液晶面板,从印刷线路板到机壳,各种各样关键零部件都能实现本地产。
其次是促使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集群。在一个大产品产业链集群形成之后,那么它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既可为这家龙头企业服务,也可为那家企业服务,这就有条件把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集群。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地方有希尔顿也有喜来登,有可口可乐也有百事可乐,这样就使得这个产业东方不亮西方亮。否则,如果只有一个世界级企业,今年它订单多了,就可能大发展,明年如果丢了几个大单子,就可能出现20%、30%的负增长。这样会使地区经济大起大落,进出口也大起大落。但只要形成了这种同类企业集群,即使有个别龙头企业遇到困难,就产业整体而言,是稳定的,是持续向上的,整个产业集群就能健康发展。
最后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集群。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从事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之配套,这就涉及创新链条的延伸。这方面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此类产业在本地集聚。同时,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还会产生结算和物流等环节。比如,产品在全球销售、在全国销售,就会使得与结算、物流相关联的各种服务型企业集聚扎堆,围绕着制造业集群来布局产业链。这种集群背后往往是各大企业集团的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的聚集,是价值链的整合,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源泉,理应全力争取过来。
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建立了极为丰富的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像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也得以发育并茁壮成长。与商品市场中有千千万万的品种、规格、性能的商品不同,要素市场一般品种相对单一,场所或平台相对集中,一般具有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维护市场秩序功能、集中竞价功能、资金枢纽功能和大数据汇集功能。
成功的要素市场前提是能够在业态上做到三个集聚:一是交易量的集聚能力,往往能集聚区域性或全国性80%以上的相关要素交易资源。二是交易会员单位、中介机构等各类企业的归集和集聚。三是物流通讯的枢纽集聚功能。作为一个成功的要素市场,理应有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以支撑这个要素市场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枢纽条件。基于此,要素市场的效率往往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运行效率,成为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竞争的核心能力体现。相比较于普通经济体,那些拥有全球要素市场影响力的经济体竞争优势更为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要素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化运作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的许多措施属于生财型、聚财型和资源优化配置型改革,是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疫情下的发展,除了在需求侧进行逆周期调控外,很重要的是要在供给侧方面下功夫。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都是供给侧方面重大改革。但凡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是基础性制度的改革,一定是体制机制性的改革,会带来每年万亿级的红利。在当下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因疫情而大幅受挫的背景下,这种不花钱或少花钱却又能带来巨量红利的改革显得尤为珍贵,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实际,也有利于复工复产、激发企业活力、重启经济循环。有关地方应抓紧抓好这方面改革的落地工作。
比如,针对土地要素,文件提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城市盘活现有利用低效的工业用地,促进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再如,针对劳动力要素,文件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不仅将直接改善进城农民工待遇、促进农民工变市民,还有利于在现有基础上延长有效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供给,释放潜在人口红利。落实好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动性,有利于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为区域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持续改善区域发展的营商环境
疫情之下,广大企业承受重压,需要各地及时出台措施亲商安商,帮助企业过难关。从长远看,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仍是各地方工作的共同任务。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尽管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会改变,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方向不会改变,在非常时期各地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会改变。接下来,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和高度都将有进一步提升,集中体现在自贸区有望扩面提质、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和以数字经济引领经贸规则制定等方面。对此,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为中国进一步开放探索经验。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地方政府层面,应按照竞争中性、同等待遇的原则公平对待各类企业。尽管这在认识上容易统一,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千差万别,疫情之下政府机构更应在办事细节上付诸实践,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以规则公平确保竞争公平。谁在这方面率先塑造出公平信誉,谁将赢得下一轮资本竞争的青睐。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当前大国之中,唯有中国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发达国家一些创新成果希望能到中国进行转化,以收获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带来的产业效益。那些知识产权保护有力的地方将是吸引这类成果落地转化的首选。
打造便利化营商环境。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各类隐性制度成本和显性成本如物流成本:一是加快将铁路引入规模以上开发区,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二是发展公铁、水铁和空铁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三是优化企业园区布局,促进产业在空间上集聚,节约上下游运输成本。要采取措施将这些年投入巨资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的综合效率发挥出来,以更为便利的运输体系将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由15%降到10%以内。
如果把上述几方面工作做好,区域经济的营商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本地区的竞争力、软实力和创新活力都将持续存在。
着力汇聚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结合实际工作,着重汇聚和用好三类人才:
一是培养和选拔务实专业、讲党性、肯担当的党政人才。需要地方主要负责人带头形成真抓实干的氛围,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还要加强培训和培养,丰富和完善党政人才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备发展之需。我们既需要懂得城市管理“绣花”功夫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善于在地区竞争中捕捉机遇的战略人才,还需要能有效把握科技和产业革命大势、积极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能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引进或培养敢冒风险、敢打敢拼的优秀企业家人才。企业家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灵魂。一个地方要在发展中占据优势,团结和招引一批优秀企业家人才来本地发展是不二法门。这里就涉及如何有效招商安商亲商,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其中,招商的关键是要研究这些企业家及其产业短板,以己所长、补其所短。安商的关键是要信守承诺,不能前任承诺的现任就不管,更不能做“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事。亲商的关键是在确保“清”的前提下保持与企业家的热络度,随时掌握产业发展新动向,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
三是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最近两年,成果发明人享有股权比例可以达到50%甚至75%,极大地释放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热情。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能搞出“0—1”的不一定搞得出“1—100”,基础创新的设计发明人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生产工艺转化者、生产制造组织者是完全不同体系的人才。术业有专攻,给予这些科研人才过多的股份、过强的激励,反而制约了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我们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理顺产业转化有关机制设计,把科研机构、研发人员、科技企业三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本文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新闻检索
黄奇帆·专场演讲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并在全球200多个国家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近一段时间,我国疫情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阶段,而海外抗击疫情形势严峻,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冻结、市场停滞,人民生活、产业和金融市场已出现较大变化。如何清醒认识和客观评价疫情对我国内外长短期影响,对我国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对我国产业链完整性和长期竞争力的影响,都需要深入研讨。
面对疫情冲击,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形成政策包,从释放流动性、减税降费,到疏通传导机制、降低成本,加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从近日公布的4月份数据看,反映市场主体信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8%,已连续两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与之形成印证的还有,4月发电耗煤同比降幅收窄,高炉开工率相比上月进一步回升。另一方面,境外疫情形势严峻,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沿着向好的航向乘风破浪,开创疫后经济发展新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之年,更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如何从中长期的视角,风物长宜放眼量,清除短期“噪声”和扰动,清晰研判未来一个较长时期中国发展的大道和大势,对当前尤为关键。
当前,虽然境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但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值此变局关键时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将在2020年6月22日举办线上“黄奇帆·专场讲座”,将从经济、金融、房地产、供应链、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主要议题(动态调整增加):
1、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应对
2、疫情对国际国内环境的重大影响
3、疫情背景下房地产走势;
4、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房住不炒” 释放了什么关键信号?
5、“房产税”加速落地?对房价有何影响?
6、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势与机遇
7、疫情对金融市场和产业链的影响及中国应对;
扫码观看直播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