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经济时报 政府工作报告 / 2020-05-25 00:46:32
原标题:王一鸣:坚持底线思维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
疫情全球蔓延,国际油价跌破负值,美联储出台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在黑天鹅与灰犀牛频发的2020年,中国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用中国之策应对世界变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了中国的应对之策。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请他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在发展目标上有很大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王一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设定经济增速量化目标,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我认为,这是在充分考虑境外疫情形势和世界经济走势有很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难以预料的复杂因素的情况下作出的合理选择,这也体现了对困难、挑战的充分估计,体现了尊重规律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在当前严峻复杂国内外形势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既保持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又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今年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的量化目标,就是为了引导各方面将工作重心放在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六保”着力于兜住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底线,是底线性要求,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着力点和支撑。只有在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落实“六保”任务,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供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和竞争力、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守住“保”的底线,才能拓展“稳”的局面,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当然,不设定经济增速量化目标,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无关紧要了。只有稳住经济基本盘,落实“六保”任务才有基础和条件,就业和民生才能得到保障。同样,完成脱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防范化解风险,也都要有经济增长作为支撑。
中国经济时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改变了全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国的宏观政策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如何理解这些政策调整背后的原因?
王一鸣: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疫情不仅造成全球总需求的大幅萎缩,而且还带来全球生产体系停摆,经济活动的休克,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当前,境外疫情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世界经济大幅下滑,造成外需大面积萎缩,海外订单大幅下降。如果欧美国家经济衰退延续到第三季度或者更长时间,这将持续影响中国经济。
从国内看,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巨大冲击影响,中国经济遭遇重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滑6.8%。3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明显改善势头,特别是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转正,经济运行正在逐步恢复。但也要看到,国内需求回升仍然乏力,4月份投资、消费等降幅虽有收窄,但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中小微企业困难加剧。
为此,今年的宏观政策也做了相应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增量全部用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达到3.75万亿元,主要投向“两新一重”,即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调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强调推动利率下行。这意味着今年M2和社融增速会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
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充分体现就业的优先地位。
这些政策调整反映了将以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对冲疫情的冲击影响,使中国经济在可能面对外需收缩的“二次冲击”时,能够有更强抗冲击能力和更大回旋空间,更好地稳住经济基本盘。
王一鸣: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保就业、保民生。越是遇到困难挑战,越要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只有保就业、保民生,牢牢守住民生底线,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稳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保就业,就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今年将继续加大实施减税降费力度,在去年2.36万亿元实际减税降费规模上继续增加,预计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千方百计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抓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落地,着力稳定就业岗位。通过鼓励发展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抓紧开工一批重大工程等增加就业岗位,帮助低收入家庭、农民工等群体就业。通过扩大国有企事业单位招录名额、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等措施,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针对疫情加快线下场景线上化、对劳动者岗位技能要求发生变化的情况,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
保民生,就要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扩大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并提高救助水平,更好地保障生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人员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同时,还要根据物价上涨情况启动相关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保就业、保民生,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内在要求。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有效对冲外部影响的立足点。保就业、保民生,才能把疫情中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消费业态做大做强,稳定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