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隽:疫情冲击下需警惕全球金融体系三大风险
BRI金融观察 / 2020-04-08 13:32:47
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各国货币、财政政策双管齐下
但前期效果不及预期货币政策响应快、力度大——
3月3日至26日,全球约40家央行共降息超过50次。美联储“暴力”降息150个基点,重回“零利率”并推出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欧、日、英等央行纷纷大幅加码宽松。
各央行还普遍加大了流动性支持力度,推出各种定向支持工具。特别是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融资支持工具,既重启了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TALF)等2008年危机时救助工具,又推出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MMLF)等2008年工具的升级版,还新增了一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PMCCF)和二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SMCCF)等工具。
主要国家财政政策响应速度和力度不及货币政策——
美国囿于总统选举和两党之争,在财政救助方案上难以取得共识,3月6日和18日,分别推出的救助方案仅有83亿和1000亿美元,而第三轮规模2.2万亿美元的救助方案一波三折,直至3月27日才正式出台。
欧盟财政争论耗时久、效率低。直至3月23日,欧元区各国财长才同意临时放松《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关于“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率不高于60%”的约束,增大财政政策灵活性。
目前,欧委会已推出的疫情应对基金总规模为370亿欧元,欧盟各成员国推出的财政支持约占GDP的2%。
此外,一部分经济体政府债务较高,财政空间有限,出台大力度财政政策存在难度。
前期一些国家宏观政策稳定市场效果不及预期——
可能的原因一是最大的市场不确定性是疫情蔓延和防控,响应快、力度大的货币政策无法直接作用于疫情防控,稳定市场信心需要更有力度的疫情防控和财政政策。二是美联储高频率密集出台政策,令市场应接不暇,政策效果未能充分显现。三是在恐慌的情绪下,市场对央行力度较大的政策举措存在悲观的解读,恶化市场对前景的判断。
目前看,G20等主要国家已经加大了疫情防控措施和宏观政策的力度,积极对冲疫情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影响。随着发达经济体在疫情冲击面前逐步站稳脚跟,近日金融市场已逐步回升。
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受限于医疗卫生设施条件,疫情防控能力不足,同时抵御经济下行和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也相对弱,面临挑战更加严峻,需要国际社会加大关注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将此次疫情冲击与“大萧条”相比较的观点,这些判断过于悲观,但也提醒各国当局对极小概率情形出现的风险应保持警惕,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一般认为,大萧条的独特特征包括:经济衰退持续超过18个月,GDP下降超过10%,失业率高达25%以上等。百年来公认的大萧条只有1929-1933年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大衰退”,但并未达到“大萧条”的标准。
一些机构认为此次全球经济短期衰退程度可能将超过2008年,但持续时间、产出下降和失业攀升的幅度能否达到“大萧条”的标准尚待观察:在各国当局携手合作、共同抗疫,有效控制疫情并托底全球经济的情况下,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主要是短期的、可控的;但如果疫情发展持续失控,实体经济恶化叠加潜在金融风险的爆发,不能排除出现“大萧条”的可能。
国际社会应充分警惕经济衰退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来源:BRI金融观察、新金融评论)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