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 :疫情之下 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全面再定位
新浪财经 刘元春 / 2020-03-25 10:39:05
应对疫情 在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出台短期刺激与中期扩展的政策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出台短期刺激与中期扩展的政策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危机救助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对冲上述三轮冲击之后,我国经济才能从危机应对逐步过渡到到常态化循环阶段,我们也才能在经济循环常态化的基础上逐步将底线管理上升到全面“保增长”、“保目标”的扩张阶段,体系化的扩张计划才能有坚实的实施路径,才会在底线管理的基础上有效拿捏扩展的幅度、扩展的方式和实施的有效路径。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第一波冲击已接近尾声,第二波冲击刚刚开始,第三波冲击正在全面酝酿。根据目前复工复产的进程和全球疫情扩散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将在4-6月份可能面临第二波冲击与第三波冲击叠加的困境,我国经济增长在二季度、三季度承受的压力可能会超越我们的预期。因此,基于前期对于疫情冲击的片面认识所设计的政策就需要进行再定位和再调整。
第一,要在底线思维基础上有最坏的打算,使我们的政策应对方案在基准判断的基础上具有可调整、有弹性、可扩张、多元组合的特性,而不是简单地拘泥于我们的“新基建”。
第二,必须短期刺激、中期调整与中期扩张相结合。短期刺激主要是要产生“大推动”,在政府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快速同步复工复产,使经济循环在外生推动下产生自我循环的内生动力。目前很多人拒绝刺激,谈刺激就色变,但要想足够经济循环停摆产生的巨大摩擦力,必须通过“大推动”来产生“破冰效应”。因此,目前我们需要更大幅度地发放消费券,更大幅度地进行企业补贴,特别是针对广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部门的救助。近期,美国、欧洲所出台的很多补贴计划是力度很大的。因为他们看到疫情对这些市场主体的冲击是超乎寻常的。要想短期冲击不转换为趋势性冲击和中长期冲击,必须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必须要以中低阶层的消费补贴和中小微企业、受冲击最大的产业部门补贴和扶持为核心来展开当下短期刺激。从中期来看,则可以设计以“新基建”为先锋,新老结合为主体,经济投资与民生建设相结合、硬项目和软建设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大家关注的改革调整在短期刺激中可以适度体现,但整体性的新改革规划应当在经济循环常态化之后进行及时公布。
第三,财政赤字率不仅要突破3%,同时可以考虑突破3.5%。如果预算赤字率从去年的2.8%提高到3.5%,今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可以增长1万亿,但增长1万亿也就约等于增长1400多亿美金的支出,这不足以应对百年未遇的超大级疫情冲击,以及全球停摆效应的冲击。因此,财政赤字上一定要有一些超常的措施。
第四、货币政策必须明确向适度宽松政策进行转变,包括准备金率的大幅度下调、利率下调,特别我们应当考虑将接近10%的准备金率所冻结的十几万亿资金转化为国债或特别债券,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腾挪出空间。在全球都进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我国的保守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国过度地承受全球疫情和“休克停摆效应”所带来的成本。
第五,我们政策出台的时点一定要把握得清楚,要分阶段,分时点,有节奏的组合应用。如果政策的时点把握不好,我们的政策就会失去它的窗口期,产生过多的后遗症。需要强调的是,改革的推进必须更要注重时点、顺序和窗口期的把握。疫情期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当前是化“疫”为“机”的窗口期。但是,如果我们的改革开放所设计的路径和内容没有一种恰当的组合,可能就很难抓住当前创造制度红利的窗口期。
由于重启经济停摆必然需要“大推动”,但这种“大推动”绝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应当主要通过危机救助的形式刺激短期消费,既可以兼顾危机救助,又可以保证经济增长。
从中期来看,刺激经济要坚持民生导向,坚持经济循环常态化的导向,坚持底线管理的导向。一是它的内涵要根据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适时的重大调整;二是实施的主体要在不同阶段发生重大的变化;三是推行政策的核心工具和组合模式也要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十分充分的前瞻性研究和政策储备,那么我们就不会重蹈2009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的覆辙,也会克服目前“谈刺激就色变”的心理困境。唯及如此,我们才能够渡过后面的难关。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