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朝迅: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
经济日报 / 2020-01-18 15:27:18
近年来,我国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积极培育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增加有效供给、带动就业、支撑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成效显著。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战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任务,我国仍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促进新动能领域企业主体快速成长,积极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全力打造吸纳新增就业蓄水池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基础。
稳字当头:下力气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应“稳”字当头,下力气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稳固国内产业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智能化、绿色化的改造是当前较为核心的问题。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发展新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渗透和深度应用,助力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推进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
新兴为要:加快培育一批十万亿元级新兴支柱产业
加快新动能培育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途径。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多运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与健康、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一批十万亿元级新兴支柱产业,拓展5G与人工智能应用,大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形成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等新动能。
放宽准入:激活强大国内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矛盾为:一是政府欲培育的新动能成长速度低于预期;二是具备较大市场需求的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给不足现象。其实创新的过程就是试错的过程,因此,新动能的核心是“放”,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应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方能为新动能成长开辟一片广阔天地。目前,亟需加快推进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相关领域改革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资,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放松管制: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受体制机制因素制约,部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受到遏制。应聚焦企业家、科学家和基层公务人员等创新创业创造主体,完善激励机制,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一是更加重视对民营企业家及“企二代”的关爱培育,增强其加大投资实体经济领域的信心。二是进一步为科学家松绑,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使科学家能够安心科学研究。三是强化对基层一线公务员的关爱和支持,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机制,多项举措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夯实主体:做优做强一批领军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
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有两类企业作用至为关键。一是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领军企业,二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企业,它们共同决定着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为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培育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培育一批像华为一样可以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此外,加快核心零部件企业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形成鼓励企业专业化发展的良好风尚,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或“独角兽”企业。
重点突破:聚焦支持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迫切呼唤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动力。但目前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制约了新旧动能顺畅转换。要围绕集成电路和芯片、航空发动机、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技术发展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和模式,坚持增量带动存量,明确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力+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
引进培育:夯实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新旧动能转换领军人才相对缺乏,高端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尚且不足。应进一步围绕科技及龙头企业引进人才,推广复制深圳等地人才引进和培养经验,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在住房、户籍、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父母医疗、生活配套等方面采取便利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快实施产业工人培育计划,通过产教融合,拓展多元化职业发展空间,培育一批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结合生产装备的智能化升级,切实提高一线工人薪资待遇水平。
建设集群:加快形成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高地
从整体上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要素及各类主体之间互动不够、产业链协同程度不高、金融产品与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匹配,亟需构建多元服务支撑平台、优化管理服务、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优化环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营造各类主体一视同仁的公平公正市场环境。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智能网联汽车、基因免疫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建立适应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营造更加适宜的创新生态,用高效率的服务为企业创新赢得更多机遇。
开放合作:拓展新旧动能转换新空间
目前,亟待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以高水平开放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潜力。充分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促进形成新一轮跨国公司和科技型企业对华投资热潮。构建开放引技引智的新体制,加快建设国际开放实验室、世界产业创新联盟、全球创新网络等,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顶尖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以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境外合作区、科技园区,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带动包括装备、技术、标准、品牌等在内的产业输出。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