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管理世界 / 2020-01-14 12:59:59
我国经济超大规模性是在中国共产党
二、我国经济超大规模性是在中国共产党
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
取得的辉煌成果
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是形成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两大基础条件,但是人口多、地域广的国家并不必然会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要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历史地看,我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经济才具有超大规模性。我国经济具有超大规模性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结果,是全国人民筚路蓝缕、拼搏奋斗的结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大范围地动员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
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宝贵、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能否成功,取决于能否动员全体人民参与到现代化建设当中。在旧中国,大多数人没有受过教育,身体素质低下,缺乏足够的生产资料,被隔离在现代化的大门之外,巨大的人口规模不仅没有成为国家发展的优势,反而成为国家发展的负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对旧的社会结构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和健康水平,尽最大可能为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与欧洲国家平均水平相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6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在不断提高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的同时,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方针和政策,为人民参与现代化过程努力创造条件。计划经济时期,在农村通过建立集体经济制度,在城市通过发展国营经济以及施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使人人都有参与生产劳动的机会。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城镇化,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通过农业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到7.8亿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7.6%和46.3%,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20.2和37.2个百分点。
(二)统筹布局区域发展,推动各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合力
历史表明,统筹好各地的发展,使各地能够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相互支撑而不是相互掣肘的关系,是大国必然面临的挑战。应对得好,国家现代化就能顺利推进;应对得不好,国家现代化就可能遇到挫折。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军阀长期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空前的政治统一,创造了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政治前提。
始终注重统筹各地的发展,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主要聚集于东部和东北地区。计划经济时期,通过重大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布局和大小“三线”建设,为内陆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奠定了必要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坚持“两个大局”的思想,通过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推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又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形成了各地协同发展的局面。
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一五”计划后期,中央通过扩大地方政府财权,促进了投资和工业积累。20世纪70年代,中央对企业经营管理权的下放促进了地方集体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央先后实行了财政包干制和分税制改革,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