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管理世界 / 2020-01-14 12:59:59
我国经济超大规模性具有五大突出优势
(二)我国经济超大规模性具有五大突出优势
1.具有生产率持续提高的优势
经济越发展,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越大。从未来趋势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生产率的竞争。生产率与分工的程度高度相关,分工的深化又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可以越精细。我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为拓宽产业领域、深化产业分工创造了条件,在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方面具有一般经济体无法比拟的明显优势。分工深化提升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率,创造了更多增加值。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基于资源要素禀赋,展开了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了各自的专业化水平,在东中西部都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和制造中心。
2.具有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
对一个大国来说,产业体系越完备,经济的韧性越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越能够顶住压力、抵御风险,越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也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品类丰富、质优价廉的产品。我国既可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长期占据价值链中低端,又可以凭借丰富的研发资源攀升至价值链高端,从而形成更加完备的产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联合国把工业划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我国工业覆盖以上所有门类,是世界上制造体系完整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建立在经济超大规模性的基础上,未来我国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将更加完备。
3.具有高水平创新创业创造的优势
在信息化和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水平创新创业创造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而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规模。从现实情况看,全球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往往集中于大规模经济体尤其是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将以其要素的丰富性、市场的规模性、成本结构的多元性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吸引更多的全球生产要素。在要素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下,我国对全球要素的吸引集聚能力有条件进一步强化。目前,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跨国公司纷纷参与到我国创新创业创造的过程中,与国内各地建立了技术转移、项目对接、人才交流等合作关系。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过程中,我国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将会不断提高。
4.具有孕育世界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优势
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空间上越来越表现为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等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总值达2.7万亿美元左右,经济规模超过世界第八大经济体意大利。珠三角城市群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与世界排名第15位的经济体墨西哥相当。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还会形成更多的世界级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它们会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也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和发挥全球影响力的空间依托。
5.具有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优势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只有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要素,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而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要素的主要是跨国公司。凭借超大规模的市场,我国可以培育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目前,“财富500”榜单上我国企业数量已和美国基本相当。在新兴产业领域,我国也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2018年年底,全球308家“独角兽”企业中,我国拥有83家,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这些企业有可能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借助本土跨国公司,我们可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
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经济已经“超大”,但还不是“超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短板: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水平与国际前沿差距较大,关键核心技术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现代化所必需的高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金融业全球影响力弱,人民币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通用货币;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和控制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不多,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产业链、价值链的能力也不够强;在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中话语权不够大,通过创设议题、引导国际规则制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有待提高。
还要认识到,“大也有大的难处”,经济超大规模性同样蕴含着风险和挑战。从内部看,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复杂程度更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和功夫。同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即便一个只涉及1%人口的问题,都会对应着1400万人,超过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社会治理的难度远远超过一般经济体。从外部看,超大规模经济体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更大,需要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