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详情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性”优势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管理世界 / 2020-01-14 12:59:59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摘要:经济超大规模性,是一个经济体依托超大规模的人口、国土空间、经济体量和统一市场所形成的叠加耦合效应,在运行效率、产业构成、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全球影响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特性。经济超大规模性使我国在生产率持续提高、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高水平创新创业创造、孕育世界级都市圈和城市群以及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等方面具备了比较优势。我国的经济超大规模性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大范围地动员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统筹布局区域发展、重视基础产业发展、持续丰富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推进全国市场一体化所取得的。未来要充分依托和发挥经济超大规模性优势,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全球地位的提升,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关键词:超大规模性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  全球影响力
 
当前,我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极其重要的优势。我们要科学把握和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并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超大”到“超强”的转变。
 
一、我国经济超大规模性内涵丰富
 
优势突出
 
(一)超大规模性是我国经济的鲜明特性
 
经济是否具有超大规模性,不仅在于人口多、国土广、经济规模大,而且在于国内市场统一程度高。经济的超大规模性由这四者共同决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与我国人口规模接近的只有印度;国土面积接近1000万平方公里,超过我国的只有俄罗斯和加拿大,美国和我国接近;2018年,我国GDP达到13.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6%;欧盟的经济规模超过我国,但是其内部存在壁垒,市场的统一性低于我国。在诸多经济体中,我国同时具备这4个条件,超大规模性是我国具有的突出优势。
 
所谓经济超大规模性,是一个经济体依托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国土空间、超大规模经济体量、超大规模统一市场四大因素所形成的叠加耦合效应,在运行效率、产业构成、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全球影响等方面所展现出的诸特性的总和。具体地说,我国经济超大规模性体现为规模经济效应超大、范围经济效应超大、空间集聚效应超大、创新学习效应超大、发展外溢效应超大等五大特征。
 
规模经济效应超大。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劳动力队伍,劳动力资源超过8亿,居全球第一;具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5.8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16%。这为产业分工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经济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也会使得规模化发展的产业数量超过许多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综合成本优势。
 
范围经济效应超大。我国生产要素丰富多元,既有海量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充沛的高文化水平、高技能劳动者;既有与普通劳动者技能相适应的技术,又有处在或接近全球前沿的技术。这些都可以使我国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在更多的生产环节上形成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大,使得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多元性。同时,因为产业在地区间转移具有更大可能性,新兴产业成长空间更为广阔,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能够长期并存。
 
空间集聚效应超大。我国拥有14亿左右的人口,远超过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人口在空间上聚集的规模和强度将超过任何一个先发国家。这意味着,我国会有更多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也意味着,我国单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所聚集的人口规模会更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还有创新动力和能力的增强。
 
创新创造效应超大。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创新资源。2017年,我国全时研究人员数量达174万人,超过美国的137万人;按照购买力平价衡量,研发投入已接近5000亿美元,总量略少于美国的5432亿美元。目前,我国每年还有800多万高等院校毕业生。超大规模的创新资源,意味着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大量的创新创造成果。作为上中等收入的人口大国,我国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意味着对新产品的海量需求。
 
发展外溢效应超大。我国进出口规模巨大,2018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约为4.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8%,已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大规模的进口,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机会,有力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我国大规模价廉物美产品的出口,为许多国家长期保持物价低水平、提高国民福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