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19-11-29 13:39:14
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系统化的视角。与高速度增长相比,高质量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过程。
(一)研究结论
本文认为现有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还没有在理论层面形成成熟的阐述,显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因为高质量发展还是一种强调分享的社会学观点,十九大报告从精准扶贫、城乡均衡、生态文明等角度赋予了高质量发展更多的内涵,而这些内容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体现的并不多。因此,对于高质量发展,非常有必要从更高理论层面进行全面分析,更加系统地把握其内涵,从而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完善、成熟的理论支撑,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
本文认为,可以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等视角充分、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系统性,体现在多个维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实现充分均衡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得到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涉及经济发展过程、方式、动力、效果的全面提升,要求转变增长方式、切换增长动力、提升发展效率、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动力优化、风险可控、共同富裕及环境优化等目标。从民生的视角看,高质量发展要提升质量的合意性,解决好坏的问题,解决满意不满意问题。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系统观、过程观、分享观。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充分发展、均衡发展的思维。其次,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增长的全过程,从要素投入到社会再分配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强调发展的效益,注重成果为全民所享。总之,只有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和效率,实现经济充分平衡的发展,并不断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民所享,推动社会公平公正,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全部内涵。
本文初步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框架,关键任务是推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基础。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协调性、社会的公平性。产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成为动力、效益不断提升。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和形成先进的管理创新经验。高质量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相关基础条件的支撑,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是“道路创新”,要在“中等收入”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范式向更高要求切换。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创造出良好的质量文化环境,形成质量消费自觉。高质量发展以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以市场监督为导向,尊重消费者的权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有要素投入、创新动力和质量技术基础,投入要素包括能源、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发展动力指创新驱动,技术基础则包括标准、计量以及检验检测等。因此,需要不断提升供给要素质量,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和能力,以及提升资源利用的集约程度;从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看,要提升创新要素投入水平,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从质量技术基础的角度看,需要强化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对于质量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此外,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充分、均衡、全面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雄厚的经济基础。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