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深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详情

深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19-11-29 13:39:14

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目标

 
(四)发展目标
 
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此,从经济发展理念看,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充分的发展、均衡的发展。从经济增长过程看,高质量增长是包含了发展方式、发展结果、民生共享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提升。
 
1.充分发展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由量到质的转变。从发达工业国家的经验看,克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高增长之后主动推动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在充分发展“量”的同时,还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两者对立统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应看到在“中等收入”阶段和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并不容易,需要平衡好长期和短期目标。
 
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优势依然重要。充分发展意味着中国必须保持经济增速稳定,不能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充分发展还有助于保持国际竞争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和竞争格局。根据测算,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由2005年的69.1%下降到2015年的56.4%,十年间下降了1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相应增加了12.7%,其中中国占增长份额的95%以上,这种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由中国工业发展造成的。不可忽视的是,全球工业产品产量高度集中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大国,虽然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速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但还没有失去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仍占据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多年来中国虽然保持着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领头羊地位,但是能否继续保持并不确定。因此,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规模与速度,中国依然要做大做强制造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和规模领先优势非常重要。生态、就业等人口增长所需要的资源供给和民生共享等问题只有依靠工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够解决。
 
因此,从充分发展的角度看高质量增长,一方面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另一方面还有保持一定的增长规模和速度,才能够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两个百年”目标与中国梦的实现,才能实现更多公平与正义。
 
2.均衡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十九大报告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归结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保护任重道远,以及民生领域的脱贫任务、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有的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的领域则还非常落后,从工业1.0到工业4.0发展状态并存。在质量可靠性方面,企业“四基”能力薄弱,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二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当前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将区域协调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特征。中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南北发展差距正在加大,中心城市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乡村发展有所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表现是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这种不平衡必须通过协调发展来克服。三是市场发展不平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成熟度不高,质量提升未必能够带来质量效益。四是民生发展不均衡。当前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问题。
 
针对这些发展不均衡问题,十九大报告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回答。倡导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解决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均衡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实现供给质量和消费需求的均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为了弥补某些技术创新领域的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则是为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因此,均衡的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民生、生态等多方面,需要同时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够实现均衡发展。同时,只有掌握了这些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才能够从主要的“短板”维度总结出可行的高质量评价标准。解决均衡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三大变革,即通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质量变革就是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保证经济增长稳中向好;效率变革就是要着力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改善供需关系,提高供给效率;动力变革,就是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3.全面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的新要求,涉及经济增长的全过程,从要素投入到社会再分配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提升增长过程效率。从发展过程看,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效益导向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有四大理念体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有“共享”体现在经济成果的再分配环节。首先,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应促进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的出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高质量发展一定是效益导向的,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应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发展效率更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产品使用的时间更长。再次,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和谐发展,生产出更多优质的绿色产品和绿色制造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美国的6.0倍、德国的26.4倍、日本的68.7倍。随着环境压力加大,减少废物排放、把对环境影响降至“接近于零”,是制造业面临的长期挑战,最终实现制造业绿色发展。此外,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开放的发展,只有融入全球竞争体系,才能够通过高质量发展构筑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领先地位,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发展。
 
二是提升发展成果质量。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以平稳增速实现巨大经济规模的发展,并在产业层面形成竞争力,在企业层面形成引领性,在产品层面形成品牌影响力。首先,在宏观经济层面,高质量发展满足整体性与结构性均衡。整体性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率的平衡,经济发展不但追求效率,还要保持一定的增速。结构性是指经济增长的规模与结构,只有保持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够支撑各种民生目标的实现,但是在规模发展的同时,需要处理好结构均衡的问题。其次,在产业层面,质量提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产业层面的质量问题还包括创新不足、资源消耗、质量效率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工业发展是典型质量敏感型①,增加值通常是中国的两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应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中质量敏感型产业的比重。再次,在企业层面,高质量发展要求涌现一批世界一流企业。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必将在管理创新方面形成更多的“中国方案”,同时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竞争力体现在世界一流企业能够跨越多个经济周期,在经济效益、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管理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不断胜出、持续发展、创造价值;影响力体现在世界一流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在规模实力、区域布局上、品牌影响等方面处于行业的前列,在行业标准、行业规则制定上有话语权,是行业的重要整合者;带动力体现在世界一流企业是行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者,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走在前面,产业培育与孵化能前瞻性地把握行业趋势,具有导向性和指引性。此外,在产品层面,高质量发展要求涌现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高品质产品和品牌。品牌意味着高质量和高溢价,产品质量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国内外都有因大规模质量问题引发社会事件的相关案例和深刻教训。 
 
三是提升民生共享质量。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90万亿元①,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决定了提高质量和效益必须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按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发展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保证生活质量和创造财富一样重要,从民生视角来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现在最关心、最希望达到的平衡。 
 
总之,在实现高速度向高质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提升要素投入、增长动力、生态要求、民生共享等多方面的质量水平,要素投入将更多依靠科技、人力资本、信息和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传统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的效率需要全面提升;增长动力依赖创新驱动,依靠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来推动,不断完善产业链并占据中高端;绿色发展要求依靠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民生共享则要求高质量的发展成果一定为全民所享,提高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质量变革就是理念、要素、过程、结果的全面变革,既要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又强调发展过程的效益,注重成果为全民所享,渗透至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