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19-11-29 13:39:14
深度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扩展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扩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理念也在不断演变。从词义上看,质量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是物质的量的量度。产品质量的含义包括符合性、适用性及满意性。符合性从生产标准角度理解,意味着生产产品与设计标准的一致性,合格的产品具有质量可靠性;适用性是从顾客使用角度理解,指产品能够满足一般性需求;满意性从综合绩效角度理解,产品质量还能够提供品牌等满意程度。此外,质量还具有战略性,意味着产品影响力,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影响力,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些特性都体现了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在不断丰富。
质量管理包括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两个层面。宏观质量指产业、区域或国家等宏观总体的质量行为、质量状况及其后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宏观质量管理:一是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理解经济发展的质量;二是质量的概念应当更加宽泛,广义的质量范畴不仅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应该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三是质量提升还能够对冲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质量提升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降低资源的消耗,以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相对于宏观质量的概念,微观产品质量更为人所熟知。微观质量管理侧重产品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研究。在产品质量方面,质量管理研究认为产品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竞争,质量是赢得国际市场的根本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例如中国制造业应优先推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的质量提升。在质量管理工具方面,主要涉及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方法的推广。在质量监管方面,主要工作包括质量法治建设、完善质量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质量技术基础方面,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技术进步对质量提升的支撑作用。整体来看,提起质量一词,多数人的认知还停留在“产品质量”层面。谈到“质量”,侧重点还是指产品质量;谈到“质量管理”,还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行业层面的质量监管。对比经济学研究,虽然在大众媒体中,经常看到经济发展质量的表述,但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没有把质量纳入分析框架。
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丰富了质量的内涵。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发展质量,需要采用新的框架理解质量的内涵。如果说产品质量是微观层面的质量,那么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面。如果说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那么宏观质量或经济发展质量则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外部性。不管微观质量,还是宏观质量,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宏观质量的具体评价指标可能包括规模、效益、生态、就业等不同的侧面。就其内涵而言,高质量发展至少包括了要素投入、发展效益、成果共享三部分内容。因此,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新定义质量的内涵与边界,明确研究对象是“发展质量”而非“产品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而非单纯的制造业质量。长期以来,在以理性“经济人”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发展思维下,经济发展过度追求GDP数量的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中质的一面,企业一味把降低生产成本作为竞争优势,而很少关心对生态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工业文明促进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繁荣,但是盲目追求财富积累的发展质量观,严重忽视了发展的主体即对人的自身需求的满足。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消费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这一质量观要求在经济生产活动各环节坚持全面节约和优先环保为原则,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理念,统筹协调生产、消费与环境生态和能源保护,最终的价值导向是民生和民享、公平与公正。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