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任泽平:钱从哪来?如何影响经济和资产价格?——货币创造之理论篇 详情

任泽平:钱从哪来?如何影响经济和资产价格?——货币创造之理论篇

恒大研究院 / 2019-11-08 12:59:48

货币创造的理论: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

  1 货币创造的理论: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

  1.1 商品货币时代: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

  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之前,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古典学派崇尚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认为货币仅是商品交易的媒介,商品供求和货币收支恒等。因此古典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强调:货币创造完全是外生的,即由黄金存量、开采数量等客观因素决定货币供应量,即使银行券的发行也取决于挂钩的黄金数量。

  1.2 现代货币创造理论雏形: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

  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货币供给量和黄金数量逐渐脱钩,形成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体系,货币供给量(M)取决于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即M=B×m。菲利普斯假设,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公众也不持有现金,仅持有存款,一旦银行准备金增加就会增加贷款从而创造存款,因此△存款=△准备金×(1/法定存款准备金)。菲利普斯的货币乘数论仅对货币创造过程作简单和机械的描述,认为货币供给量是货币当局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未考虑公众、商业银行和经济活动对货币创造的影响。不过菲利普斯理论在很长时间内占据货币银行学统治地位,凯恩斯也认为中央银行能自主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依此对经济进行干预。

  1.3 货币学派的货币创造理论:弗里德曼-施瓦兹-卡甘分析

  此后货币创造理论向两个分支发展,其中一个方向将公众和银行行为纳入货币乘数论,形成了货币学派。货币学派以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和卡甘模型最为著名,两个模型对货币乘数(m)的分析都考虑到了银行的准备金率和公众的现金比率,后两者与基础货币成为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三要素。其中,卡甘对1875-1955年美国货币存量变化率来源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货币的创造是外生的,货币供给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的货币投放量。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均认为货币创造是外生的,但是货币学派以对抗凯恩斯革命面目出现,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来稳定货币供应量,以解决二战后英美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所产生的持续的通货膨胀。

  1.4 货币创造理论的“新观点”:内生货币供应论

  货币创造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方向是“新观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货币金融迅猛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分析被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脱离实际,因此催生出了完全脱离经典货币乘数的“新观点”。对“新观点”作出贡献的主要是《拉德克里夫报告》和托宾等经济学家。“新观点”主要拓展了货币边界,认为对经济有影响的不仅是狭义货币,而是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因此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内生变量,由货币当局、金融机构、企业与公众所共同决定,货币当局无法通过控制货币来控制经济。

  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分析始终是货币创造的主流理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总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而非无限的,在经济衰退时,企业较弱的贷款意愿会阻塞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经济过热时,企业会利用各类影子银行形式来绕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因此现实中的货币创造介于货币学派的外生理论和“新观点”的内生论之间,且金融创新使货币创造越来越多偏向于货币当局、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博弈过程。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