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钱从哪来?如何影响经济和资产价格?——货币创造之理论篇
货币创造与通胀的关联度持续降低,信用创造重要性逐步提升
3.2 货币创造与通胀的关联度持续降低,信用创造重要性逐步提升
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逐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造成传统的货币创造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逐步弱化。从通胀角度来看,一是CPI通胀总体较为稳定,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反而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二是货币量与通胀的关系逐步弱化。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一是全球范围内基本上都出现了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初级产品、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波动则显著加大,系统性风险上升;二是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的关系日益密切,对于衡量经济周期变化的意义领先于货币创造。
基于以上实证,我们可以得出三方面结论:
1)结构性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
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显著影响(张晓慧、纪志宏和李斌,2010;李斌,2010)。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抑制一般性商品的通胀,主要是因为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效应和外包等强化了低成本优势与产出能力,竞争性商品的供给弹性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化增加了初级产品和资产的需求,加上这类产品供给弹性有限,造成资产价格易出现持续快速的上涨。在这一趋势下,“结构性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为部分而非全部商品的结构性价格上涨,一是CPI总体通胀基本稳定,但国际初级产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二是CPI内部主要表现为食品、农产品以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其他产品价格则相对稳定。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更多则是以结构性通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货币对一般消费品通胀的预测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因而此前多数国家奉行的单一“通胀目标制”与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出现偏差。
2)全球金融创新及自由化步伐加快,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传统货币口径难以涵盖真实货币量信息,货币量对于实体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下降,二是信用创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主要国家对于信用创造的关注度不足,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
一方面,传统货币量统计口径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下降。随着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的发展,现有的货币统计口径准确性有所下降,准确统计货币总量的难度加大,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的相关性减弱,对应货币政策数量型调控的有效性减弱。
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除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能够被有效调控外,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表现方式急剧多样化。金融创新下各类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提升,而此前较长一段时间,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专注于“通胀目标”制,以及货币量指标,对于信用创造缺少了必要的关注,调控信用创造对应的金融监管存在空白,造成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的背离情况愈发明显,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与信用创造高度关联的资产价格泡沫,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
3)由于信用创造是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国信用创造流向的变化最终根植于实体经济导向,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信用创造与资产价格的关系来看,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信用与房价相关性显著提升,而美国则是在金融危机之前,信用与房价保持较高的相关性,而在金融危机之后,资产价格的上涨以股价的形式体现出来,与实体经济导向密切相关。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市场环境急剧恶化,外部需求大幅减弱,我国出台了一揽子刺激性宏观政策,内需尤其是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两度刺激房地产。一方面,在高房价及刚性的上涨预期的驱动下,预期收益率高企,房地产企业加杠杆动力强,房价出现持续性上涨;另一方面,房价持续上涨,激发居民对于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及投资性需求,进一步助推房价。
而美国则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在全球产业转移以及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美国除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之外逐步空心化,信用创造开始流入金融行业、房地产业。1990年以来,美国金融、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8.1%持续上升至2007年的19.7%。金融危机之后,在对房地产行业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资产价格又通过股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将在本系列报告的第二篇通过分析两个国际案例,来看他们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各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监管方式?成功还是失败?以此在第三篇中,对我国当下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进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提出建议。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