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宏视角 > 任泽平:钱从哪来?如何影响经济和资产价格?——货币创造之理论篇 详情

任泽平:钱从哪来?如何影响经济和资产价格?——货币创造之理论篇

恒大研究院 / 2019-11-08 12:59:48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

 

  (2)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高于信用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

  我们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我国2000年1月—2018年12月内M1、M2、信贷增速分别对CPI的预测值,结果显示:M2对20个月之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相关性为0.47,高于信贷增速对CPI的预测能力。

  从理论来看,货币与通胀的关联性天然较高。大量实证分析证明,货币和通货膨胀有高度相关性,但信用和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并不明确(孙国峰,2015)。货币数量论MV=PT直接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并且,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总产出在正常年份下总是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在短期内也是稳定的,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物价成比例的变动。

  (3)趋势:货币量对于通胀的预测能力逐步减弱

  在货币层面,我们选取M1、M2、M2+等三个指标,分别检验其对CPI的预测能力,其中,M2+等于一国所有存款性公司总资产,不仅包括广义货币M2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不纳入M2的存款、债券及实收资本等,可以更全面地衡量货币总量。通过建立普通线性回归方程,我们分别对以上三个衡量货币供应情况的指标与CPI同比之间进行回归分析。

  中国案例显示:货币口径越宽,对CPI的预测效果越好。(1)M1对于10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2%,即M1可以解释10.2%的CPI同比变化;(2)M2对于9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0.7%;(3)M2+对于5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5.6%。(4)总体来看,如果以R方衡量各指标的预测能力,则货币口径越宽,对CPI的预测效果越好。

  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预测能力,但该预测能力逐步下滑。我们将货币增速对CPI的预测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96年——2003年;(2)第二阶段:2004年——2008年;(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通过计算不同货币口径对CPI的预测值与CPI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时段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较好,相关系数为0.74,远高于M1预测值的0.27;(2)在第二阶段,M1对通胀的预测能力相对更高,相关系数为0.69,高于M2预测值的相关系数0.3;(3)在第三阶段,M1、M2+和M2对通胀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和0.31。(4)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分阶段来看,相关系数均呈下滑态势。

  美国案例显示:M2对通胀的预测能力高于M1。(1)M1对于24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但R方仅为2.3%,即M1可以解释2.3%的CPI同比变化;(2)M2对于24个月以后的CPI预测效果最好,R方为19.7%;(3)总体来看,以R方衡量各指标的预测能力,M2对于CPI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M1。

  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的预测能力快速下降。我们将货币增速对CPI的预测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60年——1980年;(2)第二阶段:1981年——2008年;(3)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通过计算不同货币口径对CPI的预测值与CPI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对不同时段各指标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在第一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均较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58;(2)在第二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效果均有所减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3)在第三阶段,M1和M2对通胀的预测能力大幅减弱,相关系数甚至为负值,分别为-0.31和-0.02。(4)不同货币口径对通胀的预测能力持续下降,金融危机以后M2与通胀几乎没有相关性。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