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钱从哪来?如何影响经济和资产价格?——货币创造之理论篇
文 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方思元 甘源 刘宸
杨薛融对本文亦有贡献
导读
货币政策工具是源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渠道,货币及信用创造的结果最终影响实体经济变量,调节实体经济运行。此前我们在“宽货币到宽信用”系列研究中,主要探究了第二层,即五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而第三层的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的关系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本系列报告旨在通过三篇报告,分别阐述货币创造的基础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以期全面梳理货币创造的周期性问题。本篇为系列报告第一篇。
摘要
货币创造从商品货币时代逐步发展到信用货币时代,总结学界对于货币创造的理论研究,可以将信用货币时代下的货币创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央行的基础货币创造,是货币及信用创造的源头,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基础货币,实现对于广义货币创造的调控,主要制约因素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
第二层是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创造。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广义货币的创造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各类贷款、证券净投资等方式派生货币,每进行一笔融资,即“凭空”创造出一笔货币。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有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外部监管,主要指流动性和资本的监管约束;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信贷需求和盈利要求。此外,外汇占款、政府支出及其他项目,也构成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
第三层是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包括货币创造实现的信用创造,以及货币转移实现的信用创造,前者主要指银行融资,与货币创造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后者包括非银金融机构融资,以及民间融资。一国的金融结构决定了其信用创造的主要方式,金融监管也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创造行为有重要影响。
货币与信用创造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变量?我们以中美两国为例,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将货币和信用作为自变量,对实体经济变量中的通胀以及资产价格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从通胀角度来看,(1)货币对通胀的预测能力高于信用对通胀的预测能力,货币数量论MV=PT是其理论基础;(2)货币量对于通胀的预测能力逐步减弱,中美两国各口径的货币量与通胀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从资产价格角度来看,(1)信用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高于货币对资产价格的预测能力,与金融周期的基本理论相一致;(2)信用创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对于衡量经济周期变化、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的意义逐步领先于货币创造。
基于以上实证,我们得出三方面结论。(1)结构性通胀将是未来通胀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通货膨胀的生成机理产生了明显影响,供给弹性显著提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全面通胀的可能性较低,更多则是以结构性通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货币对一般消费品通胀的预测能力下降的根本原因。(2)全球金融创新及自由化步伐加快,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传统货币口径难以涵盖真实货币量信息,货币量对于实体经济变量的预测能力下降,二是信用创造的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主要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对于信用创造的关注度不足,金融监管缺失,造成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3)由于信用创造更侧重于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国信用创造流向的变化最终根植于实体经济导向,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将在本系列报告的第二篇通过分析两个国际案例,来看他们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各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监管方式?成功还是失败?以此在第三篇中,对我国当下的货币创造与信用创造进行分析,并对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提出建议。
风险提示:经济金融周期下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不及预期。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