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空中加油 战略级看多中国经济 详情

空中加油 战略级看多中国经济

泽平宏观 / 2022-07-26 11:41:36
 
文:任泽平团队
 
核心观点:我们在4-5月经济最低谷时提出“从今天起开始乐观”,但是最近刚刚走出低谷,却出现了盲目乐观的观点和情绪,认为经济存在过热风险、短期政策不用加力,我对这种观点深表担忧,当然这仅限于学术之争。从就业、消费、房地产等数据看,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空中加油。经济刚刚走出低谷,露出复苏的苗头,但基础仍不牢固,就业需要改善,居民收入需要改善,餐饮旅游建筑等行业需要改善,停贷、村镇银行等金融风险需要化解,这怎么看都不像经济过热、政策不用加力。而事实上,这些行业都需要公共政策继续空中加油。虽然不必悲观,但也不可盲目乐观,不可过早转向,财政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稳增长仍是当前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观离合,做研究要接地气、要关注现实和民生。中国经济加油,信心比黄金重要。
 
最新的数据显示,继5月经济金融数据回升之后,6月社融、信贷、基建投资、生产、汽车销售、物流等继续回升,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保持高位韧性,房地产销售、消费、就业等也低位略有改善。
 
我们维持此前判断,继5月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后,从6月开始,三季度中国经济将迅速恢复,下半年中国经济有望引领全球。类似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6.8%,但是二季度迅速复产复工以后经济大幅反弹至3.2%,并领跑全球。随着国务院推出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重新恢复产业链供应链,2022年三季度经济有望大幅反弹。
 
从结构数据来看,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结构并不均衡。6月数据显示基建带动作用明显,但民间投资信心不足;房地产销售有所改善、但仍然低迷,近期局部停贷现象对投资和市场信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消费有所恢复,但仍在低位、还需发力;制造业和出口韧性强一定程度反映中国在全球的产业链优势、但也面临挑战。
 
从公共政策来看,在经济复苏早期,由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下半年新基建还需持续发力,扛起年内稳增长的大旗。除了政府投资,未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是实现宽信用和投资乘数效应的关键。通胀温和上涨,货币政策仍需继续宽松以支持稳增长。
 
对于房地产,从各方面观察来看,现在确实到了政策出手的临界点,主要是保交楼和房企重组。一方面,加大对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支持力度,长短兼顾妥善应对局部停贷现象,重点是保交楼保复工保民生,给予强有力的金融工具支持。另一方面,从现在起,对于还在正常运转的房企包括民营房企可以加大支持力度,能坚持到现在说明管理层基本面还是过硬的。可以考虑由这些优质房企牵头并购重组整个行业,每个这样的房企配套一个AMC和财团,给予金融工具配套。再不出手可能就晚了,就可能错过时间窗口。行业内部的并购重组,比外部的要好,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助于房地产软着陆、行业结构优化、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以及保交楼老百姓安居乐业。
 
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空中加油,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刚刚走出低谷,露出复苏的苗头,但基础仍不牢固,需要公共政策继续加油,不必悲观,但也不可盲目乐观,不可过早转向,财政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稳增长仍是当前首要任务;二是各方面要给中国经济打气,给地方打气,给企业打气,给投资者打气,信心比黄金重要。
 
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3.9%,5月同比0.7%;
 
6月社会固定资产当月投资同比5.8%,5月投资当月同比4.5%;
 
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1%,5月同比-6.7%;
 
6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当月投资同比8.2%,5月投资当月同比7.2%;
 
6月房地产开发当月投资同比-9.4%,5月投资当月同比-7.8%;
 
6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18.3%,5月同比-31.8%;
 
6月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20.8%,5月同比-37.7%;
 
6月制造业投资当月投资同比9.9%,5月投资当月同比7.1%;
 
6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17.9%,前值16.9%;6月进口(以美元计)同比1.0%,前值4.1%;
 
6月M2同比增11.4%,前值11.1%;
 
6月CPI同比2.5%,前值2.1%;
 
6月PPI同比6.1%,前值6.4%。
 
7月21日国常会,部署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举措,增强经济恢复发展拉动力。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三季度至关重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进一步生效,下大力气巩固经济恢复基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优先保障稳就业、稳物价目标实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等政策效能释放还有相当大空间,并能撬动大量社会资金,要以市场化方式用好,更好发挥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综合效应和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住房刚性需求,合理支持改善性需求。
 
易纲行长7月15-16日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中国通胀较低,预期保持稳定,受疫情和外部冲击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这一表态传递了通胀温和、货币政策处于宽松区间的信号,回应了近期市场的担心,今年底之前暂时不必担忧通胀所带来的货币政策转向。
 
孙春兰副总理在7月14日2022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严格落实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加强培训,提高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坚决制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受美联储加息、高通胀等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创近期新低,美国房屋销售大幅回落,这将缓解前期的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利好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中美双周期特征明显。
 
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的决胜局,是战略时刻,是转折点,将直接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排位以及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中国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逻辑没有变: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
 
经济复苏,股票先行。随着经济恢复,市场走出一波行情。
 
此前4-5月经济低迷之际、市场低谷时期,我们提出“从今天起,开始乐观”,“新一轮结构性牛市”,“战略级看多中国:经济三季度将满血归来”。
 
股市总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我们预计继4-7月股市绝望重生、单边上涨以后,未来暂以结构性行情为主,主要观察经济复苏、政策宽松、新一轮改革等进展。
 
最近很多泽平宏观会员朋友积极留言,最近的经济形势和这一轮行情再次验证了专业的分析框架重要性,比如“经济周期与投资时钟”“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掌握专业的财经分析框架——实战经济学,专业战胜非专业在长期是必然的。
 
从今天起,开始乐观
 
事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凡事否极泰来。
 
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从今天起,开始乐观。
 
近期由于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叠加,资本市场开年调整,投资者对一些短期负面因素出现了过度反应。
 
在市场的低迷之际,怎么看?怎么办?风险还是机会?
 
每临大事有静气。自律和理性是投资者与经济形势分析人士最珍贵的品质,在泡沫时克制欲望,在低谷时克制恐惧。
 
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当时资本市场出现了极度恐慌性抛售。由于中国政府在抗击疫情方面走在全球前面,迅速复产复工,政策对市场十分友好,经济快速回升,一季度成为“黄金坑”,随后2020年A股竟然走出了小牛市行情。2020年初我们倡导 “新基建”。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18年底,由于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叠加,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十分低迷,投资者十分悲观,市场上流行“2018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自嘲段子。但是,2019年政策转向友好,经济恢复性增长,A股走出了结构性牛市行情。2018年底我们提出《否极泰来》。
 
历史告诉我们,投资者总是夸大短期因素,忽视长期因素,这就是动物精神和非理性。站在当下,我们或许应该看的更长远,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前市场是否对短期的悲观负面因素过度反应了呢?是否对长期的乐观积极因素忽视了呢?
 
我认为未来长期有十大乐观的因素:
 
第一大乐观的因素: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十年内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8.1%;同期,美国GDP同比5.7%、德国2.8%、英国7.5%、日本1.7%。IMF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速5.9%。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21年中国GDP规模达114.4万亿元(17.7万亿美元),美国GDP为23.0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约77.0%。2000-2021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快速缩减至5万亿美元。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之巅,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
 
中国提前接近高收入国家行列。以美元计价,我国2021年人均GDP 1.26万美元,人均GNI 1.24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446美元。
 
第二大乐观的因素:中国经济潜力大,空间广阔,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而且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
 
中国城镇化率(64.7%)距离发达国家仍有15个百分点的潜力;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2021年大学毕业生近10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
 
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
 
新国潮兴起,本土消费品市占率大幅提高、中国符号走向国际舞台、科技品牌出海。
 
第三大乐观的因素: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
 
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7年10月19大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注册制改革,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如果选择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改革总是有成本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代价是短期的,长期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992年分税制、2001年入市等都有改革成本,没有十全十美的措施,不能叶公好龙,不能因为改革有短期阵痛就患得患失、迷失方向。
 
以金融去杠杆为例,过去几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去杠杆精准拆弹,提前为预防风险扎下了制度的篱笆,保障了我国的金融安全。虽然过去金融去杠杆的争议较大,反对声音不少,但是当金融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才凸显出此前去杠杆稳杠杆的重要性,凸显出改革家的专业素质和重压下推动改革的可贵意志。当看客评头论足容易,打硬仗比打嘴仗难。
 
曾国藩说过:“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第四大乐观的因素:今年稳增长是头等大事,宏观政策对经济和市场更加友好。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传递“一个核心,八大举措”,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一个核心: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八大举措主要是,疫情: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政策:退税减税降费+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投资:新老基建逆周期加码,适度超前建设;消费: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是关键,一揽子纾困;物价:做好能源和粮食保供稳价工作;房地产:适度放宽,因城施策,促进平稳,软着陆;平台经济:完成专项整改,支持规范健康发展,稳定预期,提振信心;股市: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5月25日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国务院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
 
根据历史经验,传导的顺序是:政策底、情绪底、市场底、经济底。
 
第五大乐观的因素:新经济、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产业快速增长。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2.9%,增速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32.4%;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量达367.7万辆、3594.3亿块,分别较上年增长152.5%、37.5%。全年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1%和22.2%,分别快于高于制造业整体投资3.5和8.7个百分点。
 
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在部分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2021年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4%,已接近OECD国家2.47%的平均水平。
 
未来中国的消费前景将体现在从住行向服务消费升级,买健康快乐的品质美好生活;三四线互联网红利促进新一轮在线购物热潮;新国潮成为年轻人的潮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迎来“黄金十五年”。
 
第六大乐观的因素:新基建成为政策重要抓手,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022年《政府报告》提出:“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参考《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2022》2022年2月,《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2020年1月)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1)科技新基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东数西算、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2)民生新基建,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重大民生领域;3)制度新基建,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
 
第七大乐观的因素: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仍是现阶段第一大支柱行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房地产税改革试点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表示,房地产税改革试点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进行,一些城市开展了调查摸底和初步研究,但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2022年以来各地因城施策开展救市,全国已有90多个地区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求端政策调整较频繁,包括下调住房贷款利率、放松公积金贷款条件、降低首付比、对新房购买发放购房补贴、放开落户限制。
 
第八大乐观的因素:市场均值回归是不变的规律。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周期和资本市场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均值回归就像地心引力一样。经济在衰退期的自发出清将孕育复苏,资本市场在悲观预期的底部将孕育新生。
 
经济和市场总是在绝望中重生、在争议中上涨、在狂欢中崩盘。
 
我们应该在炮火中挺进,在烟花中撤退。
 
2014年中,刚刚经历了2013年的钱荒,经济不振,A股仅有2000点。但是,随后由于宏观政策转向宽松和积极,改革步伐加快,A股竟然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我2014年5月下海,预测“5000点不是梦”,由于观点少数派,2014年底市场各大评选中颗粒无收,失意北飞。但是,在2015年市场即将到达 “5000点”时,我再度成为少数派,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我理性了市场疯了”,下海仅一年获得中国证券分析师大满贯冠军。
 
第九大乐观的因素:有些好资产已经超跌,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是长期投资者进场的时机。
 
涨上去的是风险,跌下来的是机会。价值投资,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做时间的朋友。买的便宜是硬道理,在市场过度悲观的时候,能够找到被误杀的好公司好资产,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克服内心的恐惧。
 
我2007年博士毕业,打算2008年底在北京买房,当时售楼处门可罗雀,投资者被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景象吓坏了。在2009年初交易完成后,赶上四万亿出台,当年涨了一倍,赚了人生第一个百万,带杠杆一年五倍收益,第一次让我体验到了理性思考、逆势投资和相信未来的巨大意义与价值。
 
第十大乐观的因素: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我们应该做长期的理性乐观主义者。在顶部理性,在底部乐观。如果不是乐观主义者,你就不会对未来有信心。现在是时候看长远的时候了。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危机、瘟疫和萧条,在人类社会的至暗时刻,总有人站出来,建立愿景,经营希望,点燃未来,激发勇气。
 
在这个全球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你问我站谁?我当然站伟大的祖国。
 
放眼全球,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美国逆全球化,欧洲日本人口老龄化,中东战火纷飞,非洲尚未开启现代之旅。虽然历经曲折,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为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我们深信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在这个国家扎根,在这片我们深爱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史诗般展开。
 
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爱这个国家,深爱所从事的事业。展望未来,我们选择深信时代的进步,深信梦想的力量。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前行。经历过改革转型洗礼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主义者。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