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三季度放缓四季度回弹 详情

中国经济:三季度放缓四季度回弹

中国经济时报 / 2021-10-21 16:16:36
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完全处于政策目标范围内,只是由于汛情致灾、疫情散发、能耗“双控”等多重冲击,使得第三季度的单季经济复苏放缓,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在跨周期政策调节力度加大的预期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将会边际向好,从而带动宏观经济企稳好转。
 
嘉宾
 
唐建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静文 中国民生银行高级宏观研究员
 
罗奂劼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主持人 范思立
 
三季度经济增长势头放缓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如何评价前三季度和第三季度单季的经济增长情况?
 
唐建伟: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比二季度放缓3个百分点;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2%,比二季度下降1.1个百分点。三季度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供需两端都有所趋弱。
 
王静文: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落在市场预测区间下沿;环比增长0.2%,与第一季度持平,为近10年来第二差的季度表现。三季度以来,受汛情、疫情干扰,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冲高,国内能耗“双控”加码,中下游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房地产调控效力继续显现,部分激进房企的债务风险上升。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第三季度GDP增速跌破5%大关。
 
罗奂劼:尽管前三季度经济继续保持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数据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但多项指标出现明显下滑,表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工业走势弱于服务业,消费好转、投资回落、出口好于预期
 
中国经济时报:请在供给端、需求侧不同分析框架下,详细解构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突出亮点?
 
唐建伟:从供给侧来看,前三季度工业走势弱于服务业。
 
限电限产对工业生产带来明显冲击。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比上半年下降4.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4%,比上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比8月份回落2.2个百分点;近两年9月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5%,增速比8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已经连续5个月回落。
 
三季度以来,随着能耗“双控”政策落地,限电限产措施在多个省份密集推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轮番接到限产通知,涉及石化、煤化工、焦化、基础化学、钢铁、建材等,对工业生产带来明显影响。受限电限产的影响,全国高炉开工率持续下降,已经连续4周降到55%以内。
 
从主要产品来看,9月份高能耗工业产品产量普遍负增长,粗钢、生铁、水泥、焦炭同比产量增速分别为-21.2%、-16.1%、-13%、-9.6%。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1.4%、19.5%、12%。受传统燃油车生产放缓的影响,整体汽车产量和产值持续萎缩,9月份整体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3.7%,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2%,降幅比上个月都有所收窄。新能源汽车生产保持快速增长,9月份产量增速为141.3%。
 
服务业有望逐渐改善。第三季度前两个月受疫情点状散发和局部暴雨天气影响,服务业明显减弱。9月份汛情影响减弱,服务业运行状况有所改善,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2%,比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比8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前期受疫情和汛情冲击较为严重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9月份生产指数均大幅回升。从累计增速来看,前三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16.3%,增速比上半年下降5.2个百分点。9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8.9%,比8月份上升1.6个百分点,预示服务业生产有望加快。
 
王静文:从需求角度看,外需方面,第三季度出口受订单转移效应支撑表现出较强韧性,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19.5%,较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点。内需方面,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放缓,基建投资未能如期复苏,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5.6%,较上半年下降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在9月份略有反弹,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是64.8%,较上半年提升3.1个百分点。
 
首先,消费有所好转。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2.5%回升到4.4%,两年平均增速由1.5%回升至3.8%。环比增速由0.17%回升至0.3%。9月份以来,随着疫情逐渐受控,线下接触型消费率先复苏。9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速由-4.5%回升至3.1%,两年平均增速由-5.3%回升至0.8%。同时线上销售仍然火热。1-9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2%,较1-8月回落0.7个百分点,占比持平于23.6%。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从央行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看,选择“更多储蓄”的比重较二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至50.8%,“更多消费”占比则较二季度下降1.0个百分点至24.1%,两者差距拉大至26.7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疫前水平。如果要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除了做好疫情防控之外,还需要继续多措并举,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其次,投资增速回落。1-9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8.9%回落至7.3%,两年平均增速由4.0%回落至3.8%。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三大支柱中基建投资增速反弹,制造业投资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回落。
 
一是前9个月基建投资增速由2.9%回落至1.5%,两年平均增速由0.2%回升至0.4%。9月份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1.6%小幅回落至-1.8%,仍处于底部。9月份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规模略低于上月,为年内次高水平,但净融资额为年内最高,预算内支出投向基建的比例连续4个月上升。不过,由于土地市场遇冷,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减少,加上各地限电政策影响,9月份基建投资仍在底部徘徊。
 
二是前9个月制造业投资由15.7%回落至14.8%,两年平均增速持平于3.3%。9月份两年平均增速则由6.1%回升至6.4%。制造业投资增速经历了前几个月的连续回升之后,势头有所放缓。三季度产能利用率由二季度的78.4%下降至77.1%,为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由于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以及能耗“双控”干扰了企业预期,企业继续扩大投资的意愿受限。不过,出口仍有韧性,在国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政策影响下,技改投资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
 
三是前9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10.9%回落至8.8%,两年平均增速由7.7%回落至7.2%,9月份两年平均增速由5.9%回落到4.0%,持续回落。从销售来看,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两年平均增速由5.9%回落至4.6%,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速由11.7%回落至10.0%,调控持续加码之后市场持续降温。1-9月,竣工面积两年平均增速由6.0%回落至4.5%,施工面积增速由5.8%回落至5.5%,新开工面积由-3.4%回落至-3.9%。央行三季度例会提出房地产市场的“两个维护”,并组织相关部委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对前期金融调控政策进行纠偏,随后部分城市房贷利率有所下调。
 
再者,出口好于预期。9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28.1%,高于前值25.6%和市场预期;两年复合增速也由17.0%回升至18.4%。9月份出口增速之所以同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再次背离,机构普遍认为是由于供应链受阻之后出口价格提升所致。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兴经济体生产恢复导致订单转移效应减弱,但由于全球供应链短期内难以修复,出口价格预计仍将处于高位,出口增速仍有望保持韧性。
 
罗奂劼:尽管生产持续承压,但前三季度工业生产的结构性调整继续有序推进。一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2.5%、57.8%、43.1%,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28%。二是私营企业增长13.1%,增速最快。
 
消费全面回暖。随着散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双节”对消费和服务业产生拉动效应,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期反弹,且快于预期,并向均值修复。9月份非制造业PMI比上月回升5.7个百分点并重新扩张,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大幅回升至临界点以上,也表明疫情反复的影响有所减弱,服务业加快恢复。其中,9月份餐饮收入零售额增速实现转正。除汽车和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外,所有商品均出现增长,尤其是可选消费表现较好,反弹幅度较大。其中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均出现两位数的增长。
 
制造业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亮点。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低于预期,与2019年同期相比,9月单月增速5.6%,比8月份的增速8.8%大幅下滑,基本回落到7月份水平,也大幅低于二季度的表现。前三季度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民间企业投资增速继续加快且高于国有企业。
 
地方债延续发行高峰,意在推动基建投资。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加大了基建投资的成本压力,对扩大基建投资意愿形成一定抑制。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面临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压力,需要规范城投等融资平台,基建资金的来源会受到制约。与此同时,9月地方债延续发行高峰,专项债发行进度超六成,当月专项债发行创年内新高,财政稳增长力度有所加大,推动9月份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小幅反弹。1-9月,新增地方专项债仅完成全年额度的67.8%,相比去年的91.0%和前年的98.6%的发行节奏明显滞后,但剩余专项债规模较大,意味着四季度应该“储备粮”充足。预计剩余专项债额度或将集中在10月至11月发行,大部分省份会将下达的全部额度发完。同时由于要在今年末和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明年基建投资有望得到提前布局,用于明年的新增额度有望提前下达。随着后续专项债发行进一步加快,对基建的支撑会有所加强,但在专项债券项目申报把关较为严格的大背景下,较难出现增速明显加快的情况。
 
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恢复步伐。外需延续较强修复态势,企业利润得到显著改善,民企投资热情回升,叠加低基数效应,推动制造业投资连续快速修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进入四季度,上述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且在当前企业利润仍然普遍高涨、国家对于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以及融资需求旺盛,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前9个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约2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在政策支持贷款流向制造业的基础上,随着全球经济和外需继续保持复苏,工业企业结构性补库存叠加低基数将继续推动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步伐。不过原材料涨价对中下游利润的挤占效应短期难消,制造业投资修复空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季度经济增长将企稳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三季度经济增长回落的势头是否会延续,如何展望四季度的经济表现?
 
唐建伟:目前支撑经济增长的仍是出口和房地产,但高频数据显示房地产和出口将逐渐减弱。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依靠消费、基建等内需,但当前内需状况较弱,难以强势带动经济增长。
 
今年四季度及明年,经济承压不小。与此同时,年初以来PPI和CPI走势持续分化,9月份两差值达到10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最大值。PPI和CPI剪刀差持续扩大,表明经济结构性矛盾不可小觑。在能耗“双控”影响下,PPI创新高,需求不足将使CPI处于低位。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PPI表现出结构性通胀特征,经济运行存在“类滞胀”风险。面对“类滞胀”风险,宏观政策需要更加积极有为,做好跨周期调节。若经济出现“类滞胀”,将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境地。预计年内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下降,以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积极财政政策的空间仍然较大,应对“类滞胀”风险,财政政策更积极,年内完成全年专项债和财政支出目标,撬动有效投资增长。宏观政策需要更加注重结构性调节,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政策支持。限电限产措施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加强弹性管理,平衡好能耗“双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用能需求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王静文:从9月份数据来看,疫情对经济的扰动已大为缓解,但能耗“双控”、拉闸限电政策影响工业生产,信用环境收紧继续限制房地产市场,使得部分经济指标表现不佳。展望四季度,预计经济增长有望边际好转。
 
从外需来看,目前全球疫情继续好转,单日新增确诊数量已经下降至40万例左右,较本轮峰值的66万例明显好转。主要经济体加大社会开放力度,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将于2022年年初结束。这对我国出口反而可能形成压制:服务消费取代商品消费,订单流向其他经济体。但如上文所述,由于出口价格仍处于高位,出口增速有望保持韧性。
 
从内需来看,当前疫情对于消费和服务业的冲击明显减弱。目前我国消费基础仍然稳健,四季度国家可能出台新的促消费政策,预计消费环比增速有望好转。房地产调控政策近期有所纠偏,央行在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指出,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存在一些误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近期按揭发放明显加速,部分地区按揭贷款利率也出现下行,房企的融资环境略有好转。基建投资在9月份呈现触底迹象,后续发展需要关注资金和项目情况。考虑到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以及专项债对于项目的高要求,预计基建投资会继续反弹,但仍然是“托而不举”的状态。
 
总体来看,四季度外需有望保持韧性,内需有望边际好转,GDP环比增速有望反弹。但考虑到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政策需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罗奂劼: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来看,基本符合国家对“十四五”期间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但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内部分地区受疫情、汛情及能耗“双控”等方面的多重冲击,经济复苏边际放缓,经济转型调整压力有所显现。
 
展望四季度,随着国外圣诞和国内消费旺季的到来,内外需会有小幅改善,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将会继续推动经济稳步复苏,专项债发行加速有望推动基建投资保持稳步复苏态势。我国出口韧劲较强,四季度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水平,对经济复苏有一定的支撑。但房地产投资较弱的趋势难以快速改善,并且基数效应会降低增长水平,也会对经济增长有所拖累。
 
下一步应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纾困中小微企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明年宏观经济整体依然属于疫后的恢复之年,回归常态化运行尚需时日,疫情期间实施的相关政策尚不宜全面退出。随着疫苗接种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和外需可能进一步好转,但内需仍须相应政策加以推动和改善,寻找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