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成都经济全面恢复、活力增强、质效提升、预期向好!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网站 / 2021-04-28 10:32:49
今年以来,成都市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强化主干带动、增强极核引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活力增强、质效提升、预期向好”的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2.84亿元,同比增长17.3%,较2019年同期增长13.8%;两年平均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6%、20.1%、31.8%,两年平均增长7.4%、5.6%、6.8%。
——三次产业扩量提质、支撑有力。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重塑经济地理,聚焦构建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开放共同体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两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一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16.9%、17.7%,两年平均增长4.0%、6.2%、7.0%。工业经济稳中有升,聚焦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攻坚,30户龙头企业产值增长31.1%,五大先进制造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用电量和企业增值税开票金额分别增长38.0%、99.4%。服务业回补提速,着力提升对先进制造的赋能作用,1—2月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收增长29.1%,其中供应链管理服务营收增长22.9倍。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回暖,限额以上餐饮、住宿业营业额增长 152.2%、 87.7%,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游乐园、电影放映营收增长1.7倍、4.6倍。农业生产保供有力,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51万亩、增长1.5%,蔬菜产量180万吨、增长5.8%,猪肉价格回落至正常年景水平。
——有效需求持续回暖、加快升级。聚力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川藏铁路、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战略大通道,发挥国际铁路港等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加强需求侧管理,有力促进投资放量、消费回补、外贸走强。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围绕“两区一城”“两新一重”建体系强功能,持续优化重点项目融资服务、要素保障等工作,有效投资增长35.1%、占全部投资比重扩大至83.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3.1%,66个产业功能区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31%。消费市场稳步回暖,加快建设高品质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沉浸式、体验型消费场景,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7.5%,新引进品牌首店85家;培育壮大线上消费、数字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107.9亿元、增长15.46%。对外贸易保持高位,进出口同比增长25.7%,较2019年同期增长40.7%;抓住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契机,引导企业优化布局海外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提升至30%,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100%。开放通道能级提升,依托国际铁路港提升欧洲产业城能级,打造欧亚出口导向型智能制造核心基地,成渝共创中欧班列(成渝号)品牌,一季度开行1478列;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32.5%,新开通2条国际全货机定期直飞航线。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稳步走强。持续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深化五项制度改革,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加快建设稳定公平可及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12万户、增长18.82%。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提升,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1.8%。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深入推进“三大金融基础工程”,实施“蓉易贷”普惠金融信贷工程,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1.9%、13.8%,企业融资成本连续11个月运行在5%以下。市场预期持续向好,3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9%,连续三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人才供需保持旺盛,大数据显示,一季度成都位居全国求职最热门城市第3位,
——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动能提升。聚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两区一城”为载体,优化完善西部科学城“一核四区”创新空间布局,构建“核心+基地+网络”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2个项目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2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企业技术创新高效推进,一季度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14家,同比增长71.08%,近两年平均增长154.6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96.6%。科技成果转化提速,推进24个高能级校地合作项目落地,一季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87.92%。新经济新动能持续壮大,新登记新经济企业增长77.73%,“双百工程”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13倍。
——民生福祉保障有效、持续改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等工程,保持社会繁荣安定。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各级绿道219公里,累计建成绿道4627公里,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70%以上;新增租赁住房1.4万套,开工建设人才公寓项目103个,已有20个人才公寓项目开展租售。全力推动成都都市圈交通同城化,成都经济区环线、天府国际机场南支线高速加快建设。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共向1.01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14.2亿元,惠及职工49.7万人;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7.9万人次,发放补贴金额4.9亿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971元、8729元,同比增长11.7%、16.3%,两年平均增长6.4%、10.6%。物价水平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9%,其中3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4%;食品价格环比下降3.6%。财政收支结构优化,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9.8亿元,增长26.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9.6亿元,增长4.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8.7%,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增长72.4%。
总的看,成都市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国家战略赋能期、新型城镇化加速期,市场预期和社会发展信心稳步增强,有基础有条件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双提升。下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保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着力实施“六大攻坚”,更好发挥全省主干带动和成渝极核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是实施产业生态圈产业功能区强支撑攻坚。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功能承载、产业引领、创新驱动、要素运筹等能力。聚焦城市战略建强功能,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策源转化平台,建设适欧适亚适铁适航产业基地,搭建“通道+物流+产业”供应链体系。聚焦细分领域做强主导产业,提升电子信息等优势集群,瞄准“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开展招引攻坚,培育壮大本土企业。聚焦优化生态创新体制,优化调整15个产业生态圈,新建碳中和生态圈,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领域。
二是实施先进制造业促转型攻坚。加快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确保工业发展质量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着力差异化调整空间布局,推动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都市工业,西控区域优先发展生态工业,陆空两港优先发展出口加工业,东部新区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稳存量巩固发展态势,深入实施五大先进制造业发展行动,落实企业上云计划。推动在建重大项目投产达产,创新利用国资、金融等手段保障关键原材料供应。着力扩增量厚植发展后劲,加快以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企业为主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促建,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抢抓“疫苗经济”窗口期,打造“天府疫苗谷”,增强新型疫苗领域国际竞争力。
三是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量攻坚。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高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落实生产性服务业“十四五”规划,发挥国际铁路港、航空港等平台优势,大力培育引进科技、金融、流通、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增强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消费需求,培育多元式消费场景,依托锦江公园、锦城公园打造沉浸式、体验型消费场景,推进高能级商圈建设,改造提升100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培育本土中高端消费品牌。推动会展业创新升级,高水平举办亚洲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提升社会消费能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深入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促进城区游、近郊游、乡村游,发展绿道经济、林盘经济,扩大文旅消费、假日消费。大力拓展国内消费市场新空间,协同开展川货全国行、企业市(州)行活动,跨区域拓展“成都造”产品市场。
四是实施项目投资扩增量攻坚。抢抓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都市圈建设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等重大机遇,谋划支撑性功能性项目。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等“两区一城”高能级平台体系,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等“两新一重”功能性项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新型产业社区。着力投资促建优化项目保障,健全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精细化管理重大项目促建工作,分门类、分行业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五是实施扩大高水平开放增优势攻坚。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构建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拓展航空运输网络,确保天府国际机场6月底前开通运营,促进“两场一体”协同,探索“一城双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模式。织密陆海通道网络,完善集装箱共享中心等功能性设施,打造“蓉欧+日韩”“蓉欧+东盟”等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推进稳外资外贸行动,优化利用中国—欧洲中心等开放平台,加强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
六是实施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激活力攻坚。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利企便民水平,加快出台营商环境4.0版改革措施,建立政策“蓉易享”系统,打造政务“蓉易办”品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工业用地供给占比硬约束机制,深入实施人才新政2.0版,针对高端人才精准提供政策优惠。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民营经济25条,深化企业扶持激励制度2.0版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