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国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官网
  •   [会员中心]  [退出]
  • 注册
  • 会员服务
首页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年报解读:GDP站上100万亿元大关,开启新征程 详情

中国经济年报解读:GDP站上100万亿元大关,开启新征程

澎湃新闻 / 2021-01-19 16:17:21
1月18日,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V型反弹。
 
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
 
2020年,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宁吉喆表示,“1万亿美元以上的主要经济体全球有18个,现在大多数国家的数据还没出来,根据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我们是唯一正增长的,也是全年唯一正增长的。”与此同时,去年我国经济总量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
 
按照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2020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宁吉喆表示,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总体上看,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在极不平凡之年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从具体指标来看,供给端方面,我国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
 
在消费、进出口、投资三架马车的需求侧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稳步恢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逐季回升。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消费需求的动力也将进一步恢复。
 
货物与服务贸易净出口在过去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是正的。2020年投资在促进经济恢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宁吉喆表示,下一步,还要加大有效投资的力度,把我国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成果,同时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国内外需求强劲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
 
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此外,11月份,国有控股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6个月正增长。1-11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私营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8%,前三季度为下降0.5%,表明多种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升。
 
外需向好是有力支撑,利好出口相关制造业。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12月以来,海外疫情形势愈加严峻,确诊人数激增,病毒产生变异对疫苗的有效性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海外城市封锁要求提升,生产供给能力难恢复,供需缺口依然较大。受此影响,“宅经济”、抗疫物资等相关产品订单将进一步向我国转移,“暂时性替代”和“永久性替代”支撑我国相关制造产业较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在内需方面,国内需求的强劲恢复是对工业相关行业的有力支撑。李超认为,下游消费持续回暖,制造业、地产、基建等投资保持稳步回升态势,对相关产业链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生产较为强劲。”李超表示,1-2月工业生产有望保持向好态势。疫苗广泛见效仍需时日,病毒变异可能使得海外疫情受控难受加大。我国两个大循环的逻辑将继续兑现,在供需缺口作用下,工业品价格上涨仍是有力支撑。国内疫情局地复发,目前仍然可控,但可能会影响春运返乡节奏,若就地过年要求趋紧,也可能影响生产节奏,具有一定正面作用。
 
从现阶段的运行状况来看,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同样认为,在外需整体强劲、内需仍然趋于景气区间的态势下,我国工业生产的景气程度有望持续,“工业生产在未来1-2个季度内这一相对景气态势有望延续。”
 
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
 
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从总量看,202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接近55%,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宁吉喆表示,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从增量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逐季增强的。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了3.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整体上,消费仍处于向上修复通道。李超认为,其一,经济持续强劲复苏,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逐步改善。其二,疫情期间供给水平下降对于需求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局面逐渐形成。
 
不过,12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略有一点波动。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宁吉喆表示,这确实也是受到散发疫情的影响,但从整个大势来看,我国消费在生产供给不断增强的同时,还是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考虑到疫情影响下,临近春节的大范围人员流动或受到一定限制,更多人选择就地过年,诸建芳认为,这可能会显著减少春节社交场景,尽管受益于基数的因素年初消费预计将实现高增长,但从内部增长动能修复来说还需密切观察疫情变化情况。
 
李超预测,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合理增长区间,居民收入渐进修复,消费场景正常化,2021年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若疫苗能在二季度之前大规模应用,高社交属性的可选消费以及出行产业链相关的服务消费,例如住宿、旅游、机票等有望快速提振。
 
制造业投资表现强劲,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修复至-2.2%,较1-11月修复1.3个百分点。李超表示,目前制造业同比增速已经超过地产与基建投资,表现最为强劲。一方面,制造业需求持续改善,企业利润快速修复,推动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保障制造业融资来源。制造业投资领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然表现最好,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支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1.5%。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
 
不过,诸建芳提出,后续需逐步关注上游成本上升对中游行业再投资意愿的影响。一方面,外需的持续平稳向好还将带动我国制造业投资的相对景气趋势得以延续。但另一方面,近期大宗商品涨价对中游行业利润的挤占已开始有所显现。
 
“中游企业的利润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面临阶段性压力,也制约其再投资的能力及意愿。我们认为需开始逐步关注这一因素对后续制造业投资高景气可持续性的影响。”诸建芳表示。
 
1-12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9%,前值1.0%。李超认为,基建增速表现持续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支出降速、大范围极端天气扰动施工强度等。
 
展望2021年,财政仍是影响基建关键变量,他表示,2021年,财政资金对基建的支持力度可能边际回落,对基建投资有一定扰动。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启动,各省市重大项目对基建仍有一定支撑,因此基建总体走势相对平稳。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